心理学基本知识
心理学基本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以下是我搜索整理一篇心理学基本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 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 面部表情;② 身段表情与手势;③ 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人格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024-05-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