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故事》 | 安妮•沙利文:一生只教一个学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能让马克·吐温如此赞扬,海伦·凯勒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2岁因病丧失听力和视力,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无边的求知欲,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她还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集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多重身份于一身。
尤为可贵的是,以己之影响力,海伦·凯勒建立慈善机构,终身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之人。
海伦·凯勒于1903年写下《我生活的故事》,记录了她出生、患病再到求学的过程。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名噪一时,在文坛获得好评,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一个又聋又盲的小女孩,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依然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与自由,不仅带给所有残疾之人以希望,也启迪了世人对生命的思考。
而在海伦·凯勒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家庭老师——安妮·沙利文自幼对她的教导和帮助,这也是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
1886年,刚刚从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四处求职的安妮·沙利文收到了校长阿纳格·诺斯的一封信,信中说,有一位凯勒先生正在为他又聋又盲的女儿寻求一位家庭教师,问安妮是否感兴趣。年轻的安妮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为了糊口,她接受了,那时,她刚刚20岁。
这位凯勒先生大概不会知道他的这个又聋又盲的女儿将会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她就是海伦•凯勒。
1887年3月3日,经过长途颠簸的安妮·沙利文在凯勒先生家中见到了时年六岁零九个月的小海伦·凯勒,我们无从得知,在见到小海伦的那一刻安妮·沙利文的内心所想,但是从那一刻,就注定了她和海伦一生的命运,海伦也成了沙利文老师一生唯一的学生。
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开始学习。沙利文老师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没有任何经验和专业指导告诉她该如何去教育一个又聋又盲的女孩,她自己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她教海伦写字,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海伦的掌心写,直至海伦记住;她用拼卡片游戏的方法教会海伦阅读,让海伦知道文字的魅力。在她的帮助下,海伦苦练发声,终于能够开口说话。
因为又聋又盲,沙利文老师教海伦从生活本身学习知识。她教海伦区分不同的物品,带她一次一次地触摸生活里的物件。她带海伦感受大自然,让这个小女孩懂得阳光和雨露会让树木成长,明白鸟儿会搭建巢穴生存繁衍,也知道了鹿和狮子等动物如何栖息觅食。
沙利文老师以超常的智慧、善解人意以及充满爱意的策略,让海伦的教育生活变得美妙,让她觉得知识是如此让人愉快而又容易接受。海伦•凯勒在书中说,“没有沙利文老师的天分,没有她不懈的坚持和不倦的奉献,我绝不会如此神速地学会自然的语言。”
遇见沙利文之前,她只是一个充满可能的孩子,沙利文老师发现并发展了这些潜能。
我始终觉得,沙利文老师带给海伦最大的知识,是对于爱的理解。
幼时的海伦曾问沙利文老师爱是什么。她搂紧小海伦,用手指着小海伦心脏的的地方告诉她:“爱在这里”。这使小海伦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当时她还无法理解摸不着的事物。
一日,雨过天晴后阳光倾泻而下,小海伦问老师:“爱是阳光吗?”
“爱啊,有点像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的云彩。”意识到小海伦无法理解,沙利文老师解释道:
“你知道没法摸到云彩,可你能感受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整天酷日暴晒后,花草树木和干旱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时该有多快乐啊。爱也是这样,你摸不到它,但是你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甜蜜与快乐,要是没有爱,你就再也不会开心,日子过得也没意思啦。”
她教会海伦感受爱,享受被爱,也学会表达爱,让海伦的生活充满爱和喜悦。爱自然,爱生命,爱世人,幼时对爱的启蒙,延展了海伦·凯勒生命的宽度,才能有她毕生投身于残疾人事业的决心。
她到各地做演讲,鼓励残疾人克服恐惧,勇敢面对生活;她筹集资金,致力于改善盲人和盲聋人的生活;她建立或支持教育机构,教育或帮助残疾人学习职业技能。
这所有的成就,沙利文老师都陪在她身边。从教育的第一天开始,沙利文老师就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跟海伦对话。
幼年时,深陷残疾的海伦任性而执拗,常常发脾气,沙利文老师用极大的包容心和耐心接纳小海伦的发泄。她要求海伦必须自我约束,伴着她由固执易怒变得沉稳而温和。
长大后,海伦顺利进入大学,沙利文老师又陪同她一起上课,为她解释授课内容。每天,沙利文老师同海伦一起走进课堂,无比耐心地把老师们讲的内容在海伦手上拼写出来,为海伦查找生词,并且一遍又一遍地为海伦读笔记和尚未转成盲文的书籍。
沙利文老师的角色在海伦•凯勒成年后已经称不上是家庭教师,而是助手和朋友。她理解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在海伦因学习疲劳过度病倒的时候,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海伦,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父亲去世时,也是沙利文老师陪在海伦身边,陪她度过痛失至亲的悲伤时刻。
人生中若能有沙利文老师这样亦师亦友,充满智慧和爱的老师,何其有幸。
我想起我的高中时代,高二和高三时候的班主任是我的语文老师,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就找老师谈谈内心的困惑。
我们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正说话,我看到老师突然转移了视线,他在盯着我身后走廊转角的方向。我回头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另一名女同学和她的家长走了过来,那名女同学分数考得比我高。老师径直朝那名女同学走了过去,没有向我解释,也不再和我说话。
我看着老师一边和那位家长热情的打招呼,一边夸赞女同学懂事、学习认真。那一刻我是委屈的、生气的,也是不解的、伤心的。
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包括我的父母。但从那天开始直至高中毕业,除了礼貌地问好,我再也没找那位老师说过任何一句话。我非常羡慕海伦,她有一位能给她启示真理、给她深切关爱的老师。
从孩童时期,海伦就与沙利文老师形影不离,直至1916年,沙利文因病必须入院疗养,这是她们一生唯一的一次“分离”。
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走过了50年,于1936年病逝。她在遗言中写道,“谢谢上帝让我将生命赠予了海伦,使她拥有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上帝啊!请你让海伦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乐地生活!”
一生只教育一个学生,一生只陪伴一个学生,这是怎样的无私和赤诚呢?
2岁因病丧失听力和视力,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无边的求知欲,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她还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集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多重身份于一身。
尤为可贵的是,以己之影响力,海伦·凯勒建立慈善机构,终身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之人。
海伦·凯勒于1903年写下《我生活的故事》,记录了她出生、患病再到求学的过程。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名噪一时,在文坛获得好评,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一个又聋又盲的小女孩,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依然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与自由,不仅带给所有残疾之人以希望,也启迪了世人对生命的思考。
而在海伦·凯勒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家庭老师——安妮·沙利文自幼对她的教导和帮助,这也是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
1886年,刚刚从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四处求职的安妮·沙利文收到了校长阿纳格·诺斯的一封信,信中说,有一位凯勒先生正在为他又聋又盲的女儿寻求一位家庭教师,问安妮是否感兴趣。年轻的安妮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为了糊口,她接受了,那时,她刚刚20岁。
这位凯勒先生大概不会知道他的这个又聋又盲的女儿将会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她就是海伦•凯勒。
1887年3月3日,经过长途颠簸的安妮·沙利文在凯勒先生家中见到了时年六岁零九个月的小海伦·凯勒,我们无从得知,在见到小海伦的那一刻安妮·沙利文的内心所想,但是从那一刻,就注定了她和海伦一生的命运,海伦也成了沙利文老师一生唯一的学生。
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开始学习。沙利文老师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没有任何经验和专业指导告诉她该如何去教育一个又聋又盲的女孩,她自己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她教海伦写字,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海伦的掌心写,直至海伦记住;她用拼卡片游戏的方法教会海伦阅读,让海伦知道文字的魅力。在她的帮助下,海伦苦练发声,终于能够开口说话。
因为又聋又盲,沙利文老师教海伦从生活本身学习知识。她教海伦区分不同的物品,带她一次一次地触摸生活里的物件。她带海伦感受大自然,让这个小女孩懂得阳光和雨露会让树木成长,明白鸟儿会搭建巢穴生存繁衍,也知道了鹿和狮子等动物如何栖息觅食。
沙利文老师以超常的智慧、善解人意以及充满爱意的策略,让海伦的教育生活变得美妙,让她觉得知识是如此让人愉快而又容易接受。海伦•凯勒在书中说,“没有沙利文老师的天分,没有她不懈的坚持和不倦的奉献,我绝不会如此神速地学会自然的语言。”
遇见沙利文之前,她只是一个充满可能的孩子,沙利文老师发现并发展了这些潜能。
我始终觉得,沙利文老师带给海伦最大的知识,是对于爱的理解。
幼时的海伦曾问沙利文老师爱是什么。她搂紧小海伦,用手指着小海伦心脏的的地方告诉她:“爱在这里”。这使小海伦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当时她还无法理解摸不着的事物。
一日,雨过天晴后阳光倾泻而下,小海伦问老师:“爱是阳光吗?”
“爱啊,有点像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的云彩。”意识到小海伦无法理解,沙利文老师解释道:
“你知道没法摸到云彩,可你能感受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整天酷日暴晒后,花草树木和干旱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时该有多快乐啊。爱也是这样,你摸不到它,但是你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甜蜜与快乐,要是没有爱,你就再也不会开心,日子过得也没意思啦。”
她教会海伦感受爱,享受被爱,也学会表达爱,让海伦的生活充满爱和喜悦。爱自然,爱生命,爱世人,幼时对爱的启蒙,延展了海伦·凯勒生命的宽度,才能有她毕生投身于残疾人事业的决心。
她到各地做演讲,鼓励残疾人克服恐惧,勇敢面对生活;她筹集资金,致力于改善盲人和盲聋人的生活;她建立或支持教育机构,教育或帮助残疾人学习职业技能。
这所有的成就,沙利文老师都陪在她身边。从教育的第一天开始,沙利文老师就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跟海伦对话。
幼年时,深陷残疾的海伦任性而执拗,常常发脾气,沙利文老师用极大的包容心和耐心接纳小海伦的发泄。她要求海伦必须自我约束,伴着她由固执易怒变得沉稳而温和。
长大后,海伦顺利进入大学,沙利文老师又陪同她一起上课,为她解释授课内容。每天,沙利文老师同海伦一起走进课堂,无比耐心地把老师们讲的内容在海伦手上拼写出来,为海伦查找生词,并且一遍又一遍地为海伦读笔记和尚未转成盲文的书籍。
沙利文老师的角色在海伦•凯勒成年后已经称不上是家庭教师,而是助手和朋友。她理解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在海伦因学习疲劳过度病倒的时候,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海伦,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父亲去世时,也是沙利文老师陪在海伦身边,陪她度过痛失至亲的悲伤时刻。
人生中若能有沙利文老师这样亦师亦友,充满智慧和爱的老师,何其有幸。
我想起我的高中时代,高二和高三时候的班主任是我的语文老师,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就找老师谈谈内心的困惑。
我们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正说话,我看到老师突然转移了视线,他在盯着我身后走廊转角的方向。我回头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另一名女同学和她的家长走了过来,那名女同学分数考得比我高。老师径直朝那名女同学走了过去,没有向我解释,也不再和我说话。
我看着老师一边和那位家长热情的打招呼,一边夸赞女同学懂事、学习认真。那一刻我是委屈的、生气的,也是不解的、伤心的。
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包括我的父母。但从那天开始直至高中毕业,除了礼貌地问好,我再也没找那位老师说过任何一句话。我非常羡慕海伦,她有一位能给她启示真理、给她深切关爱的老师。
从孩童时期,海伦就与沙利文老师形影不离,直至1916年,沙利文因病必须入院疗养,这是她们一生唯一的一次“分离”。
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走过了50年,于1936年病逝。她在遗言中写道,“谢谢上帝让我将生命赠予了海伦,使她拥有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上帝啊!请你让海伦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乐地生活!”
一生只教育一个学生,一生只陪伴一个学生,这是怎样的无私和赤诚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