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一、荷叶的功效和作用
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
1.降血脂
荷叶碱是荷叶中提取的生物碱,荷叶碱可扩张血管,清热解暑,有降血压的作用。
2.防治心血管疾病
荷叶是“药食两用”的食物,荷叶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0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它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等也起重要作用。
3.减肥
荷叶中的生物碱有降血脂作用,且临床上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荷叶减肥原理,即服用后在人体肠壁上形成一层脂肪隔离膜,有效阻止脂肪的吸收,从根本上减重,并更有效的控制反弹。
二、荷叶泡水喝的好处
第一:治疗腹泻
在夏天以及秋天的时候,由于气候属于暑湿的情况,如果饮食方面不更加的注意,很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的情况,并且粪便颜色表现为黄色,但是更加的臭味难闻。这个时候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可以服用将荷叶泡水喝,能够起到很好的止泻以及补助脾胃的作用,身体也可以清暑利湿,拉肚子的情况自然而然就消失了。除了直接用开水冲泡这种方法之外,也可以将荷叶焖炒成灰,然后研磨成为粉末用白糖冲服,每天服用三次,很快就能够恢复健康了。
第二:治疗水肿
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脸上浮肿以及小便量减少的问题,服用荷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可以将枯萎之后的荷叶烧干之后研磨成为粉末,然后每次取出适量用小米汤冲服,每天服用三次,水肿很快就会减退。
第三:治疗黄水疮
黄水疮属于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疾病,并且比较的顽固,轻易没有办法根除。在我国的中医名著之中具有记载,可以将荷叶烧成炭,然后研磨成为粉末,用香油进行搅拌,然后涂抹在患有这种皮肤病的部位,一天两次,具有非常神奇的效果,能够快速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第四:漆疮
所谓的漆疮,其实说的就是一种由于皮肤对油漆过敏所导致的过敏性皮炎,想要治疗这种疾病,也可以借助荷叶的作用。将荷叶晒干,然后用开水进行冲泡或者是煎煮,然后擦洗患处,每天进行两次,几天之后就能够恢复健康了。
第五:降低血脂
现代研究发现,荷叶具有降低血脂的效果。荷叶味苦,性平,服用之后对于肝脏、脾胃还有心脏都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中医方面认为具有凉血止血等等作用,非常的适合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的患者服用。
第六:利尿通便
荷叶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服用荷叶茶之后上厕所的.次数明显增加。不仅仅是小便增加了,同时大便也变得更加的顺畅了。如果平时是一天一次的大便,那么服用荷叶茶之后上厕所的次数就会增加,主要表现为一天两三次都有可能。
三、荷叶的药膳
荷叶二花粥
鲜荷叶1张,荷花1朵,扁豆花5朵,大米10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细;先取大米煮粥,待熟后调入荷叶、二花,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2剂。可清热解暑、除烦利尿,适用于暑热症及高脂。
荷叶粥
鲜荷叶1张,大米5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丝;大米淘净;先将荷叶水煎取汁,去渣,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可清热化痰,祛脂降浊,适用于暑热症及高脂血症。
莲米芡实荷叶粥
莲米、芡实各60克,鲜荷叶1张,糯米30克,猪肉50克,红糖适量。将芡实去壳,荷叶剪块,将诸药与糯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成粥,红糖调服,每日2剂。可健脾止带,适用于带下绵绵不断,面白或黄,四肢不温,纳少便溏,精神倦怠等。
扁荷粥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将扁豆、大米淘洗干净,荷叶洗净切丝,冰糖研细。先取扁豆煮沸后,下大米煮至扁豆黏软时,再下荷叶、冰糖,煮20分钟后即成,每日1剂。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降脂祛腻,适用于暑热症。
四、荷叶的食用禁忌
1、对于正常体质的朋友来说,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想喝荷叶茶减肥成功,必须要长期喝,至少要坚持1-2个月。但是如果体质不适宜的朋友,如脾虚肾寒者就最好不要长期喝荷叶茶了,避免引起不适。
2、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如果是长期喝荷叶茶那当然是不好的,比如低血压人群和身体瘦弱人群就不能天天喝,否则可能会导致肾衰竭。
3、荷叶茶最好是饭前饮用,但应避开饭前半小时内,以免影响食物消化。饭后如果要喝的话,应间隔一小时再开始喝。
4、孕妇、哺乳期妇女身体情况特殊,也不适合饮用荷叶茶,更加不宜借饮此茶来减肥。
5、喝荷叶茶的同时,尽量不同时饮用绿茶、普洱茶等饮用,以免互相冲突影响茶本身的功效和营养价值。
6、性喝荷叶茶减肥时,应该注意不要在经期饮用。因为荷叶具有收涩止血的作用,经期饮用容易造成行经不畅。
7、鲜荷叶不能和桐油、茯苓以及白银同食,它与这几种药材是相冲的。所以喝荷叶茶就应该避开食用这三种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