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体》这次得到雨果奖,评奖过程虽说有些插曲,也不必将此奖看得比诺贝尔奖还“纯粹”,但却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通俗文学也在向世界一流水准看齐。这个事情,其实比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还要重要一些。严锋兄以前有个看法,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纯文学写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好的作品,已经和目前世界一流水准差别甚微,但通俗文学,却和世界水准有着巨大的鸿沟——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三体》得到行内大奖,可以弥补一下这个遗憾,也可以让更多作者看到希望。
中国新科幻正在力图摆脱“通俗”的帽子,这在我看来,大可不必。“通俗”并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一般人喜欢看的,就是通俗文学——能够做到大众喜闻乐见,也是一种特殊的本领,并非人人可能。如果在此之外,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也可能会被经典化,耳熟能详的例子如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因为其文类通俗而失去业已确立的经典地位。如果摆正自己的地位,通俗文学依然大有可为,并不一定非得跻身于在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在进行探索的纯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的狭窄领域——那种探索,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新科幻如果在观念、内容尤其是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也会成为高层文学的一部分,但恐怕会大大降低特定时空内读者的数量,有此雄心的作者,得事先预估其中的风险。
通俗并不妨碍其也关注一些“严肃”的问题——当然,关注的方式,处理的复杂性和深度,还是会与严肃文学有别。在这些方面,《三体》仍然是通俗文学,它之所以值得学者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处理得如何,则见仁见智。
尽管属于“科幻小说”,《三体》核心的设定和关注,其实属于社会或政治领域,只是它把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设定,投射到了广袤的宇宙时空之中。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是很单纯的“科幻”问题:地球人是否应该和外星人联系,是否应该预先设定外星人的“善意”?刘慈欣后来在采访中的回答显然更为周全:我们应该对地球上的同类尽力推行谅解和善意(这已经很难),却不能不以“最大的恶意”评估可能存在的外星威胁——不能过于天真乃至蠢萌。但由此推广出来的“黑暗森林体系”这一“宇宙社会学”的“公设”,却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难免引起争议。事实上,一谈到“宇宙公设”,就已进入“道”的领域,这是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领域,科学在此并无优先权,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最好是承认对此一无所知,从而多少能够保持开放性的态度。
黑暗森林体系,有其洞见——尤其以业已了解的人类历史状况而言,所以不能一概抹杀,但能否推广为“宇宙真理”,却大成问题。其基本预设,可以说来自于一些现代性的流行观念:在政治学上,不会早于16世纪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说,在社会学上则明显受到业已废弃的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曾对霍布斯的假说提出批评,如果假定人只是追求肉体的自我保全,进而仅仅追求技术发展以达到此目的并追求权力的扩展,对于古典哲学来说,这已经标志着我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属于古典哲学家不再有兴趣讨论的问题。就对人的理解而言,人首先恐怕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意义问题没法单纯用技术手段化约,“意义人”要先于“政治人”,更不用说“自然人”或“技术人”。事实上,这也是今日社会学业已承认的.基本原则——对《三体》的设定最有力的驳论之一,就来自一位社会学背景、网名“风间隼”的学者,他写到,只要“是与人类一样有精神觉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会学’就一定会涉及到意义问题,绝对不可能用数学来解决。”对此,《三体》考虑显然不足。
不过,即使纯粹从数学模型来说,《三体》的设定恐怕也未见得自洽。“黑暗森林体系”可以看作设定条件下的“博弈论”的一个解,但它是否“最优解”或“唯一解”,恐怕并非不存在疑问;还不用说,最初的设定条件:两个公理和两个推论,是否存在矛盾因而不能自洽,也并非毫无疑义。“博弈论”问题的合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达到“纳什均衡”,由此如何评估“黑暗森林体系”的自洽性,应该交给专家去处理。我们唯一可以提供的意见是:力量和冲突(全面的战争状态)恐怕并非最优解,遑论唯一解。如果推广到更复杂的系统,问题也就更为复杂。我们知道,霍布斯由“自然状态”假设,推出的是一整套政治理论;即使天马行空的科幻领域,刘慈欣非常可能受其影响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说中的“心理史学”设定(本身受19世纪思想影响),也并非如同“黑暗森林体系”那样暗黑;事实上,即使刘慈欣自己,也存在矛盾——《三体》第三部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关注整个宇宙的命运时,其所思所为,也与“黑暗森林体系”并不相同。
中国新科幻正在力图摆脱“通俗”的帽子,这在我看来,大可不必。“通俗”并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一般人喜欢看的,就是通俗文学——能够做到大众喜闻乐见,也是一种特殊的本领,并非人人可能。如果在此之外,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也可能会被经典化,耳熟能详的例子如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因为其文类通俗而失去业已确立的经典地位。如果摆正自己的地位,通俗文学依然大有可为,并不一定非得跻身于在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在进行探索的纯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的狭窄领域——那种探索,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新科幻如果在观念、内容尤其是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也会成为高层文学的一部分,但恐怕会大大降低特定时空内读者的数量,有此雄心的作者,得事先预估其中的风险。
通俗并不妨碍其也关注一些“严肃”的问题——当然,关注的方式,处理的复杂性和深度,还是会与严肃文学有别。在这些方面,《三体》仍然是通俗文学,它之所以值得学者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处理得如何,则见仁见智。
尽管属于“科幻小说”,《三体》核心的设定和关注,其实属于社会或政治领域,只是它把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设定,投射到了广袤的宇宙时空之中。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是很单纯的“科幻”问题:地球人是否应该和外星人联系,是否应该预先设定外星人的“善意”?刘慈欣后来在采访中的回答显然更为周全:我们应该对地球上的同类尽力推行谅解和善意(这已经很难),却不能不以“最大的恶意”评估可能存在的外星威胁——不能过于天真乃至蠢萌。但由此推广出来的“黑暗森林体系”这一“宇宙社会学”的“公设”,却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难免引起争议。事实上,一谈到“宇宙公设”,就已进入“道”的领域,这是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领域,科学在此并无优先权,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最好是承认对此一无所知,从而多少能够保持开放性的态度。
黑暗森林体系,有其洞见——尤其以业已了解的人类历史状况而言,所以不能一概抹杀,但能否推广为“宇宙真理”,却大成问题。其基本预设,可以说来自于一些现代性的流行观念:在政治学上,不会早于16世纪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说,在社会学上则明显受到业已废弃的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曾对霍布斯的假说提出批评,如果假定人只是追求肉体的自我保全,进而仅仅追求技术发展以达到此目的并追求权力的扩展,对于古典哲学来说,这已经标志着我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属于古典哲学家不再有兴趣讨论的问题。就对人的理解而言,人首先恐怕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意义问题没法单纯用技术手段化约,“意义人”要先于“政治人”,更不用说“自然人”或“技术人”。事实上,这也是今日社会学业已承认的.基本原则——对《三体》的设定最有力的驳论之一,就来自一位社会学背景、网名“风间隼”的学者,他写到,只要“是与人类一样有精神觉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会学’就一定会涉及到意义问题,绝对不可能用数学来解决。”对此,《三体》考虑显然不足。
不过,即使纯粹从数学模型来说,《三体》的设定恐怕也未见得自洽。“黑暗森林体系”可以看作设定条件下的“博弈论”的一个解,但它是否“最优解”或“唯一解”,恐怕并非不存在疑问;还不用说,最初的设定条件:两个公理和两个推论,是否存在矛盾因而不能自洽,也并非毫无疑义。“博弈论”问题的合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达到“纳什均衡”,由此如何评估“黑暗森林体系”的自洽性,应该交给专家去处理。我们唯一可以提供的意见是:力量和冲突(全面的战争状态)恐怕并非最优解,遑论唯一解。如果推广到更复杂的系统,问题也就更为复杂。我们知道,霍布斯由“自然状态”假设,推出的是一整套政治理论;即使天马行空的科幻领域,刘慈欣非常可能受其影响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说中的“心理史学”设定(本身受19世纪思想影响),也并非如同“黑暗森林体系”那样暗黑;事实上,即使刘慈欣自己,也存在矛盾——《三体》第三部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关注整个宇宙的命运时,其所思所为,也与“黑暗森林体系”并不相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