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到受不了,当心耳朵发霉!耳霉菌病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个性爽朗的小雯(化名)热爱水上运动,游泳、冲浪甚至潜水样样精通,是朋友眼中的阳光少女。不过,最近却因为饱受耳朵症状所苦,眉头深锁地来到耳鼻喉科门诊。
「医生啊!我的耳朵常常好痒,用棉花棒挖了也没比较好...」
「这几天耳朵还觉得好像有东西塞住,闷闷的感觉很不舒服...」
我反射性地用耳镜快速帮她检查耳朵,眼前看到的外耳道内那「黑白小点洒落」的景象并不陌生,配合她的描述,我心中的那个诊断呼之欲出...
接着我用耳内视镜帮两边外耳道都照了相,好让她快速了解问题所在。
「来来来,小雯你看看,你的耳朵......发霉了啦!」
「蛤?!耳朵发霉?!怎么会这样?!...」小雯惊讶的声音顿时传遍了诊间。
其实,「耳朵发霉」(学名为耳霉菌病,otomycosis)在耳鼻喉科门诊并不少见,耳霉菌病是个古老的疾病,大约在 170 年前就被提出了,不过许多人从没听过这个疾病,初次听到自己耳朵有这个问题时,通常会十分吃惊。
虽然这个疾病历史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对于耳霉菌病的治疗,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利用这篇文章,我会整理一些最近的研究,将重点摘录其中与您分享。
此外,关于这个疾病平时就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细节,也为您整理在本文中,让您能快速掌握这个疾病的重点。
关于耳霉菌病,重点先让您了解
外耳道发霉并不少见,可能造成耳朵搔痒难耐、分泌物变多、闷塞甚至影响听力,治疗需要耐心配合医师,自行清理耳朵常常让状况变得更糟!
为什么耳朵会发霉啊?
霉菌(精确来说应该讲真菌,因为霉菌只是真菌的一部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遭,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外耳道因为空间狭小,本来就是这些小生物容易聚集的窝。
好在,耳朵天生有一道防卫的屏障,也就是外耳道的表皮,虽然只有薄薄一层,却能抵抗许多蠢蠢欲动的细菌和真菌。此外,表皮上还有许多腺体,他们的分泌物(俗称耳屎)呈现酸性,用来打造一个对抗感染的环境。
不过,当这层天然的防护层被打破,例如过度清洁、耳朵浸泡到水、分泌物堆积...等状况时,这些原本就存在于耳朵附近的微小生物就可能趁虚而入,耳霉菌病就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结果。
耳朵发霉有什么症状?
轻微的真菌感染可能造成外耳道脱屑、发红,进一步会有耳朵痛、耳朵流出分泌物、耳鸣,当外耳道被这些分泌物堵住,就会出现耳朵闷塞感,甚至影响听力。此外,就像同样是真菌感染的「香港脚」一样,患者常会觉得耳朵好痒,痒到不去挖它就浑身不对劲。
您可能会问:「咦?这些症状听起来怎么跟急性外耳炎(外耳道的细菌感染)那么像呢?」确实,除了「痒」这个明显真菌感染的特征,其他症状有时候在初期不容易区分。临床上经过一轮急性外耳炎的治疗效果不彰、后来才发现是真菌感染的案例并不少见。
究竟是哪些真菌在耳朵内作怪呢?
黑曲菌(Aspergillus niger)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是耳道中最常见的两种真菌。其实,这些小生物原本就在我们身边,黑曲菌可生长在土壤、食物以及各种腐败物上;而白色念珠菌属于酵母菌目,喜欢生长在人体的口腔、鼻腔和皮肤等地方。
另外,有研究发现不同免疫力的族群,感染耳朵的真菌种类不太相同:免疫力正常的人耳道内最常发现曲菌类,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像是糖尿病、AIDS...等等)则是白色念珠菌居多。
哪些人容易耳朵发霉呢?
•热带或亚热带的居民: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温热、湿度高,是真菌喜欢居住的环境,因此这里的居民较常有耳朵发霉的情形。(没错!台湾当然也在其中)
•常从事水上活动的人:时常游泳、冲浪或潜水的人,由于外耳道反复进水、潮湿,真菌滋长的机会较高。
•常挖耳朵的人:过度清洁耳朵会造成外耳道皮肤受损,让耳道内的真菌突破这道天然的防卫机制。(关于耳屎需不需要清,欢迎您参考之前的文章)
•女性:有研究发现,女性发生耳霉菌病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免疫力较差的人:有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比较容易同时两侧耳朵发霉。
•外耳炎患者:大约每八位外耳炎的患者中,就有一个人的外耳道同时合并有真菌感染。
•耳朵曾经开过刀的人:有接受过各种中耳手术的患者(例如中耳通气管置入、鼓室成型术、乳突凿开术...等等),有耳朵的症状要特别注意耳霉菌的可能性。
何时需要去看医生?
耳朵的症状常常经过手指一挖、棉棒一掏就稍微改善,但如此一来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就可能被忽略,耳霉菌病即为其一。
这边提供您几个耳朵疾病的关键症状,作为您何时该找耳鼻喉科医师的参考依据:
•耳朵异常疼痛:无论是真菌或是细菌感染,由于外耳道发炎肿胀,可能会持续地疼痛。
•耳朵出现异常多的分泌物:有些人的耳屎本来就偏湿或油性,但如果耳朵出现比平时多的分泌物,要小心外耳或中耳感染发炎。
•耳朵感觉闷塞、甚至听力下降:除了看外耳是否被阻塞、中耳是否有积水,还要排除其他急症,例如突发性耳聋。
•发烧:单纯外耳感染很少会发烧,一旦发烧要当心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恶性外耳炎、中耳炎或乳突炎...等等。
耳霉菌病要怎么治疗呢?
•清理外耳道:耳鼻喉科医师利用夹、吸、冲洗的方式,将外耳道可见的真菌和分泌物清除,降低局部的真菌量,加速恢复。
•抗真菌耳滴剂:这类耳滴剂内含抗真菌成分,有些还加上类固醇成分,兼具止痒效果。目前这类耳滴剂有许多种,但目前文献看起来效果都差不多,没有哪种比较好。
•含醋酸成分的耳药水:并非抗真菌药物,但可以改善发炎情形,也是耳鼻喉科医师的武器之一。
•口服抗真菌药物:临床少用,主要是针对较严重的真菌感染,或是严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优碘:2018 年伊朗的一篇研究中,医师每次在门诊用大约 10 的优碘溶液冲洗耳霉菌病患者的耳道,经过三周后,发现治疗效果和每天点抗真菌的耳滴剂差不多(皆大约七成患者改善)。虽然适用的族群需筛选、也需要更多资料来证实,但因为优点便宜且好取得,或许可以做为医疗资源较缺乏地区的治疗选项之一。
医师开了耳滴剂给我,要怎么使用啊?
耳滴剂是治疗耳朵疾病相当实用的武器,特别是针对许多的外耳疾病,例如耳霉菌病、急性外耳炎,以及慢性中耳炎合并急性感染时,都可以使用。
不过,点耳滴剂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平时在门诊解说时间有限,因此这次我特地用图解的方式,并搭配「温拉滴压等干」六字口诀,现在一起跟着陈医师做吧:
•「温」:使用前,先将药水罐放在手掌心,让药水「加温到接近体温」,避免太低温之药水滴入造成内耳不平衡而发生眩晕。(小提醒:耳滴剂一般只需要保存于摄氏 30 度以下喔)
•「拉」:点药前,头侧另一边,用一只手先将耳朵「往后上」拉,如此可以将外耳道拉直,帮助药水流进耳道内。
•「滴」:往耳道滴入四到五滴的药水。(一次要点多少滴,有时因人而异,这部分请询问您的耳鼻喉科医师喔!)
•「压」:轻轻按压耳珠(耳道前的小软骨)三下,可以帮助残余在外的药水流进耳道内。
•「等」:维持头侧一边的姿势「至少十分钟」,让药水和耳朵的病灶充分作用。
•「干」:浸泡时间到,头稍微侧另一边,让药水自然流出并轻轻擦乾,「不可以用手或棉花棒去碰外耳道」。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不要自行清理耳朵:耳道可能再次受伤或感染,让症状雪上加霜。
•急性感染时,避免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动:建议等治疗结束,已经没有真菌感染迹象后,「再让耳朵保持干燥一到两周」,避免耳霉菌症一下子就卷土重来。
•大约有将近 10% 的耳霉菌患者经过治疗后仍有机会复发:因此对抗耳霉菌需要耐心,特别是有糖尿病或是耳朵曾开过刀的朋友们,反复点药、擦药和让医师清理的这段过程虽然不轻松,但却是值得的!
•请遵照医师指示,使用「适合」的耳滴剂:耳滴剂有许多不同种类和成分,若选择不正确,可能会恶化耳朵的状况,因此使用前建议先和耳鼻喉科医师讨论。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请让您的耳鼻喉科医师检查和进一步处理:有时会需要用更细小的吸引管来清理分泌物,或是利用更换纱条等方式吸附耳道的脏污。此外,也要排除耳霉菌以外的问题。
•若曾有医师说您有外耳炎或中耳炎,一旦耳朵出现异状,最好让耳鼻喉科医师帮您详细检查。
耳朵不再痒,心情更开朗
小雯认真地每天点药水,也非常克制地不去挖耳朵,回诊时再配合医师做外耳道清理,经过一周后,她感到耳朵不再那么痒了,原本耳朵有点闷塞的感觉也改善许多。
用耳内视镜检查,原本耳道内那些黑白相间的菌丝和分泌物都已消失,我顺手将外耳道照相,和她分享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过,正当她喜悦地准备走出诊间前,我还是忍不住多嘴提醒了她...
「小雯,以后耳朵不舒服,记得别再自己挖耳朵了喔!」
感谢您和我一起了解耳霉菌症这个令人困扰的疾病,若您觉得本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们,或是帮我在底下按个赞,这将会是鼓励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喔!
参考资料:
•Ho T, Vrabec JT, Yoo D, Coker NJ. Otomyco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Nov;135(5):787-91.
•Viswanatha B, Sumatha D, Vijayashree MS. Otomycosis in immunopetent and immunopromised patients: parative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Ear Nose Throat J. 2012 Mar;91(3):114-21.
•Herasym K, Bonaparte JP, Kilty S. A parison of Locacorten-Vioform and clotrimazole in otomyc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one-way meta- *** ysis. Laryngoscope. 2016 Jun;126(6):1411-9.
•Mofatteh MR, Naseripour Yazdi Z, Yousefi M, Namaei MH.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rate of otomycosis using betadine and clotrimazole ical treatment.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18 Jul - Aug;84(4):404-409.
「医生啊!我的耳朵常常好痒,用棉花棒挖了也没比较好...」
「这几天耳朵还觉得好像有东西塞住,闷闷的感觉很不舒服...」
我反射性地用耳镜快速帮她检查耳朵,眼前看到的外耳道内那「黑白小点洒落」的景象并不陌生,配合她的描述,我心中的那个诊断呼之欲出...
接着我用耳内视镜帮两边外耳道都照了相,好让她快速了解问题所在。
「来来来,小雯你看看,你的耳朵......发霉了啦!」
「蛤?!耳朵发霉?!怎么会这样?!...」小雯惊讶的声音顿时传遍了诊间。
其实,「耳朵发霉」(学名为耳霉菌病,otomycosis)在耳鼻喉科门诊并不少见,耳霉菌病是个古老的疾病,大约在 170 年前就被提出了,不过许多人从没听过这个疾病,初次听到自己耳朵有这个问题时,通常会十分吃惊。
虽然这个疾病历史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对于耳霉菌病的治疗,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利用这篇文章,我会整理一些最近的研究,将重点摘录其中与您分享。
此外,关于这个疾病平时就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细节,也为您整理在本文中,让您能快速掌握这个疾病的重点。
关于耳霉菌病,重点先让您了解
外耳道发霉并不少见,可能造成耳朵搔痒难耐、分泌物变多、闷塞甚至影响听力,治疗需要耐心配合医师,自行清理耳朵常常让状况变得更糟!
为什么耳朵会发霉啊?
霉菌(精确来说应该讲真菌,因为霉菌只是真菌的一部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遭,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外耳道因为空间狭小,本来就是这些小生物容易聚集的窝。
好在,耳朵天生有一道防卫的屏障,也就是外耳道的表皮,虽然只有薄薄一层,却能抵抗许多蠢蠢欲动的细菌和真菌。此外,表皮上还有许多腺体,他们的分泌物(俗称耳屎)呈现酸性,用来打造一个对抗感染的环境。
不过,当这层天然的防护层被打破,例如过度清洁、耳朵浸泡到水、分泌物堆积...等状况时,这些原本就存在于耳朵附近的微小生物就可能趁虚而入,耳霉菌病就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结果。
耳朵发霉有什么症状?
轻微的真菌感染可能造成外耳道脱屑、发红,进一步会有耳朵痛、耳朵流出分泌物、耳鸣,当外耳道被这些分泌物堵住,就会出现耳朵闷塞感,甚至影响听力。此外,就像同样是真菌感染的「香港脚」一样,患者常会觉得耳朵好痒,痒到不去挖它就浑身不对劲。
您可能会问:「咦?这些症状听起来怎么跟急性外耳炎(外耳道的细菌感染)那么像呢?」确实,除了「痒」这个明显真菌感染的特征,其他症状有时候在初期不容易区分。临床上经过一轮急性外耳炎的治疗效果不彰、后来才发现是真菌感染的案例并不少见。
究竟是哪些真菌在耳朵内作怪呢?
黑曲菌(Aspergillus niger)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是耳道中最常见的两种真菌。其实,这些小生物原本就在我们身边,黑曲菌可生长在土壤、食物以及各种腐败物上;而白色念珠菌属于酵母菌目,喜欢生长在人体的口腔、鼻腔和皮肤等地方。
另外,有研究发现不同免疫力的族群,感染耳朵的真菌种类不太相同:免疫力正常的人耳道内最常发现曲菌类,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像是糖尿病、AIDS...等等)则是白色念珠菌居多。
哪些人容易耳朵发霉呢?
•热带或亚热带的居民: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温热、湿度高,是真菌喜欢居住的环境,因此这里的居民较常有耳朵发霉的情形。(没错!台湾当然也在其中)
•常从事水上活动的人:时常游泳、冲浪或潜水的人,由于外耳道反复进水、潮湿,真菌滋长的机会较高。
•常挖耳朵的人:过度清洁耳朵会造成外耳道皮肤受损,让耳道内的真菌突破这道天然的防卫机制。(关于耳屎需不需要清,欢迎您参考之前的文章)
•女性:有研究发现,女性发生耳霉菌病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免疫力较差的人:有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比较容易同时两侧耳朵发霉。
•外耳炎患者:大约每八位外耳炎的患者中,就有一个人的外耳道同时合并有真菌感染。
•耳朵曾经开过刀的人:有接受过各种中耳手术的患者(例如中耳通气管置入、鼓室成型术、乳突凿开术...等等),有耳朵的症状要特别注意耳霉菌的可能性。
何时需要去看医生?
耳朵的症状常常经过手指一挖、棉棒一掏就稍微改善,但如此一来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就可能被忽略,耳霉菌病即为其一。
这边提供您几个耳朵疾病的关键症状,作为您何时该找耳鼻喉科医师的参考依据:
•耳朵异常疼痛:无论是真菌或是细菌感染,由于外耳道发炎肿胀,可能会持续地疼痛。
•耳朵出现异常多的分泌物:有些人的耳屎本来就偏湿或油性,但如果耳朵出现比平时多的分泌物,要小心外耳或中耳感染发炎。
•耳朵感觉闷塞、甚至听力下降:除了看外耳是否被阻塞、中耳是否有积水,还要排除其他急症,例如突发性耳聋。
•发烧:单纯外耳感染很少会发烧,一旦发烧要当心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恶性外耳炎、中耳炎或乳突炎...等等。
耳霉菌病要怎么治疗呢?
•清理外耳道:耳鼻喉科医师利用夹、吸、冲洗的方式,将外耳道可见的真菌和分泌物清除,降低局部的真菌量,加速恢复。
•抗真菌耳滴剂:这类耳滴剂内含抗真菌成分,有些还加上类固醇成分,兼具止痒效果。目前这类耳滴剂有许多种,但目前文献看起来效果都差不多,没有哪种比较好。
•含醋酸成分的耳药水:并非抗真菌药物,但可以改善发炎情形,也是耳鼻喉科医师的武器之一。
•口服抗真菌药物:临床少用,主要是针对较严重的真菌感染,或是严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优碘:2018 年伊朗的一篇研究中,医师每次在门诊用大约 10 的优碘溶液冲洗耳霉菌病患者的耳道,经过三周后,发现治疗效果和每天点抗真菌的耳滴剂差不多(皆大约七成患者改善)。虽然适用的族群需筛选、也需要更多资料来证实,但因为优点便宜且好取得,或许可以做为医疗资源较缺乏地区的治疗选项之一。
医师开了耳滴剂给我,要怎么使用啊?
耳滴剂是治疗耳朵疾病相当实用的武器,特别是针对许多的外耳疾病,例如耳霉菌病、急性外耳炎,以及慢性中耳炎合并急性感染时,都可以使用。
不过,点耳滴剂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平时在门诊解说时间有限,因此这次我特地用图解的方式,并搭配「温拉滴压等干」六字口诀,现在一起跟着陈医师做吧:
•「温」:使用前,先将药水罐放在手掌心,让药水「加温到接近体温」,避免太低温之药水滴入造成内耳不平衡而发生眩晕。(小提醒:耳滴剂一般只需要保存于摄氏 30 度以下喔)
•「拉」:点药前,头侧另一边,用一只手先将耳朵「往后上」拉,如此可以将外耳道拉直,帮助药水流进耳道内。
•「滴」:往耳道滴入四到五滴的药水。(一次要点多少滴,有时因人而异,这部分请询问您的耳鼻喉科医师喔!)
•「压」:轻轻按压耳珠(耳道前的小软骨)三下,可以帮助残余在外的药水流进耳道内。
•「等」:维持头侧一边的姿势「至少十分钟」,让药水和耳朵的病灶充分作用。
•「干」:浸泡时间到,头稍微侧另一边,让药水自然流出并轻轻擦乾,「不可以用手或棉花棒去碰外耳道」。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不要自行清理耳朵:耳道可能再次受伤或感染,让症状雪上加霜。
•急性感染时,避免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动:建议等治疗结束,已经没有真菌感染迹象后,「再让耳朵保持干燥一到两周」,避免耳霉菌症一下子就卷土重来。
•大约有将近 10% 的耳霉菌患者经过治疗后仍有机会复发:因此对抗耳霉菌需要耐心,特别是有糖尿病或是耳朵曾开过刀的朋友们,反复点药、擦药和让医师清理的这段过程虽然不轻松,但却是值得的!
•请遵照医师指示,使用「适合」的耳滴剂:耳滴剂有许多不同种类和成分,若选择不正确,可能会恶化耳朵的状况,因此使用前建议先和耳鼻喉科医师讨论。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请让您的耳鼻喉科医师检查和进一步处理:有时会需要用更细小的吸引管来清理分泌物,或是利用更换纱条等方式吸附耳道的脏污。此外,也要排除耳霉菌以外的问题。
•若曾有医师说您有外耳炎或中耳炎,一旦耳朵出现异状,最好让耳鼻喉科医师帮您详细检查。
耳朵不再痒,心情更开朗
小雯认真地每天点药水,也非常克制地不去挖耳朵,回诊时再配合医师做外耳道清理,经过一周后,她感到耳朵不再那么痒了,原本耳朵有点闷塞的感觉也改善许多。
用耳内视镜检查,原本耳道内那些黑白相间的菌丝和分泌物都已消失,我顺手将外耳道照相,和她分享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过,正当她喜悦地准备走出诊间前,我还是忍不住多嘴提醒了她...
「小雯,以后耳朵不舒服,记得别再自己挖耳朵了喔!」
感谢您和我一起了解耳霉菌症这个令人困扰的疾病,若您觉得本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们,或是帮我在底下按个赞,这将会是鼓励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喔!
参考资料:
•Ho T, Vrabec JT, Yoo D, Coker NJ. Otomyco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Nov;135(5):787-91.
•Viswanatha B, Sumatha D, Vijayashree MS. Otomycosis in immunopetent and immunopromised patients: parative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Ear Nose Throat J. 2012 Mar;91(3):114-21.
•Herasym K, Bonaparte JP, Kilty S. A parison of Locacorten-Vioform and clotrimazole in otomyc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one-way meta- *** ysis. Laryngoscope. 2016 Jun;126(6):1411-9.
•Mofatteh MR, Naseripour Yazdi Z, Yousefi M, Namaei MH.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rate of otomycosis using betadine and clotrimazole ical treatment.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18 Jul - Aug;84(4):404-40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