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尺蠖是一种蛾的幼虫。这种幼虫的样子有点像蚕,身子较细,约有三寸长,像一节四季豆,头部和尾部都长有脚,蠕动的时候要将长在尾部的脚,移到齐近头部的脚;这时候将头部的脚再向前移去,如此反复,得以行动。而当头部的脚和尾部的脚靠在一起的时候,整个身子,就呈弯曲状,所以它前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不断弯成弓形再伸直的动作过程。
因此,《易·系辞下》里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尺蠖这种幼虫将身体弯曲起来,是为了伸长。引申来看,就是人在失意时要能忍耐,而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总而言之,即要能屈能伸。
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来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就是“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其实质也是在告诫人们,能屈方能伸,没有屈,难得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仔细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人生路上,收获任何一种成功之前,都难免会遇到各种阻滞,在困境中的我们,该如尺蠖般能够“屈”;而在如意之时,那就趁胜出击,大干一场。一句话,一个人若是要有所成就,势必要能如尺蠖之屈。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具体来说,就是逆境中,要“屈”,要能够忍耐暂时的失败;而在得志的时候,则要“伸”,即能够意气风发地大干一番。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所以,南先生认为,当将军的五个条件是:牛一样的健壮,狗一样的 *** (指能屈能伸),狐狸一样的狡猾,猴子一样的精明,魔鬼一样的魅力。
生活中,又何止要成为将军才需要能屈能伸?只要你想有所作为,势必得学会能屈能伸。漫漫人生路上,一个人若能做到能屈能伸,便能做到忍辱负重。最主要的是,大风大浪面前,内心总能保持平和、镇定与坦然。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能使一个人成长、立于不败之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逆境中,才能以长远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在失意的泥沼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在顺境中,亦能抓住时机,大步向前走,而不是沉溺于某些小成就而洋洋得意,甚至不思进取。
诚如王凤仪所言:“常听人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怎么叫能屈能伸呢?我以为遇着愚人,能低在愚人底下,把他托起来,才算能屈;遇着高人,志向要超过他,不被压住,才叫能伸。”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权势、地位、实力、机会等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代的曾国藩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屈能伸,他才能成就其名声威望和功绩。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打脱牙,和血吞”。正因为他有如此韧性,多年来,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蔑视甚至侮辱,他都能“屈”,能往肚里吞,能暗自发奋,致力于图强,再觅求和等待“伸”的机会。
1854年,在仔细分析了湘潭战场的重要性之后,曾国藩决定会战湘潭。由于湘军的兵力占了优势,而太平军主帅林绍璋本人“无大本领”,指挥不当,使太平军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结果,太平军在湘潭之战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清廷特别强调这一胜利的影响:“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志矣。”
可是,当时有很多同僚,对曾国藩发动湘潭之战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即便后来获得胜利,他们还是冷嘲热讽,因为岳州、靖港两次作战中,曾国藩惨败而归。尽管如此,曾国藩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趁势优化自己的部队,以便日后作战。
曾国藩回到长沙以后,咬牙立志要发奋图强,对于岳州、靖港两次战役的大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真地总结了惨痛经验教训,发现并且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为湘军日后作战积累经验。
除此之外,曾国藩针对军队中存在的缺点,还对部队进行了整顿。他坚持兵贵精而不贵多的原则,依据勇于战斗与否,决定士兵的去留。从明赏罚、严军纪做起,凡溃散之营便不再召集,营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
经过这么一番整军以后,湘军面貌一新,能战能守,这与曾国藩能屈能伸的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在以后的家信中,提到这段往事时曾国藩写道:“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岳州之败,靖港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正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才能成为一个如南先生所说的“将军”。一个在逆境中能保持顽强的意志力和无限的忍耐力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抓住胜利的时机;才能如曾国藩自己所说“凡事皆有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样一来,才能在顺境中,更加图强增志,进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实际上,能屈能伸是一种交际之道。生活中,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能屈能伸的人。尽管南先生提出的条件看似很苛刻,尽管曾国藩的韧性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要抬头挺胸地站在人前,就必须学会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