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言文
1. 给在古文中的意思
ji
同本义
给,相足也。——《说文》
又如:给富(丰足富裕);给足(丰足)
口齿伶利 [clever]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
又如:给口(口才敏捷);给捷(敏捷)
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 [provide]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史记·高祖本纪》
给贡职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战国策·燕策》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艺蔬自给。——清· 张廷玉《明史》
给军民赏月钱。——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补给;配给;自给自足;给使(供人差使);给与(授物与人)
授与,交付 [confer]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吕氏春秋》
〈副〉
速,捷 [quickly]
富必给贫,壮必给老。——《邓析子》
2. 给三十篇文言文吧
2011年高考默写篇目(一)古文(17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选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劝学》 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选自《庄子 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 给我一些文言文
王充博览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幼年丧父,家乡人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了京城,在学校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阅读但不死记硬背。(王充)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京城洛阳的店铺游览,看卖的书,一遍就能背诵记忆。时间久了,(王充)就广泛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出处
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九》第13卷。
注释
辄,就;
百家,指的是各个流派的。
[编辑本段]注释
乡里称孝,称:称赞、赞扬
后到京师师,京师:京城
师事扶风班彪,师:拜……为师
一见辄能诵忆,辄:就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遂:于是,就
受业太学,太学:东汉时最高的学府
百家:天下百姓
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1]》,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事)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过: 过失。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朝士:中央官员。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 ;闻:听见。
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 ;诘:责问。
固不如无知也。固:因此。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遂止之,遂:迅速 ;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时人皆服其量,时:当时;皆:都;量:肚量。
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记个人得失的胸怀。
对“不记人过”的看法
像这样心胸宽广的人是一个可塑之才,不会因为与别人斤斤计较而得罪别人,使人厌恶。
吕蒙正的品质
待人宽容,为人坦荡,正直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说“穷”
“穷”指“尽”。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帝欲使其言穷”,意为皇帝想让他把话说尽。由“尽”,引申为“彻底”。上文“悔不穷问”中的“穷”指“彻底”,意为懊悔没彻底追问。又指“走到尽头”。如《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它还解释为“困窘”、“贫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