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脏腑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简介
- 3 病因病机
- 4 辨证施治
- 4.1 中风闭证
- 4.1.1 阳闭
- 4.1.2 阴闭
- 4.2 中风脱证
1 拼音
zhōng zàng fǔ
2 简介
中脏腑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僻,半身不遂等病证。是中风之危重证候。《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诸病源侯论》之风癔和《千金要方》的风懿,其记载症状也属中脏腑范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认为:若猝然昏仆,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者为中脏;若神志清醒,或似清非清,继则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二便不通或失禁者为中腑。然卒中昏迷阶段,两者较难鉴别,故以统称中脏腑。
3 病因病机
中脏腑多由年老体虚或体胖湿盛,又因五志过激,饮食饱食,或房室劳累,致阴阳失调,血随气逆,上冲巅顶,蒙蔽清窍而突发昏仆。若邪盛而猝然昏迷者为中脏腑之闭证,治宜开闭。如正不胜邪,由实转虚者,为中脏腑之脱证,治宜固脱。
4 辨证施治
分中风闭证和中风脱证。
4.1 中风闭证
见《医宗必读》。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两便闭结,肢体强痉等。据阴阳虚实的不同,分为阴闭与阳闭。
4.1.1 阳闭
除闭证的主要症状外,伴见面赤气粗,身热口臭,躁动不安,大便不通或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是由素体壮实,肝阳偏亢,又因情志郁怒,急躁,饮酒厚味,诱发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而阳闭。治宜辛凉开窍,清肝熄风。先用至宝丹灌服,或用醒脑静静脉注射,继用羚羊角汤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痰多者,酌加胆星、竹沥、天竺黄、川贝母、石菖蒲助豁痰开窍之力。便秘,口臭,腹胀者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热;如有抽搐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熄风解痉。
4.1.2 阴闭除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淡,静而不烦,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而缓。是由素体肥胖,痰湿内盛,肝风内动,风痰上壅,闭塞清窍所致。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以辛温开窍,继以导痰汤加天麻、钩藤、僵蚕、郁金、石菖蒲等以熄风豁痰。
4.2 中风脱证
见《医宗必读》。《寿世保元》称中风恶证。《杂病源流犀烛》称中风绝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大便失禁,肢冷汗多,肢体软瘫,舌萎苔白,脉沉细弱。此因烦劳过度,久病体虚,元气衰微,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决而发脱证。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急用参附汤。本方力专效速,且人参用量应倍于附子;如汗多不止,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山萸肉之类以敛汗固脱。若药后阳回,虚阳浮越,症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可用地黄饮子以峻补真阴,摄纳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