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历史的演变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11-15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

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工装裤:背带的式样,胸前有一口袋。

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人参加劳动。

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60年代的服装有人戏称为“集体撞衫”,不过人们的衣服颜色单一,款式相同却是真实的。

“头三年赶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物资奇缺,人人勒紧裤腰带,什么都要 *** 供应,买布料当然也得凭布票。”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

我们从一些反映这个时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学生队列整齐服装统一,猛一看以为是部队战士的队列,清一色的学生装。

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

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态,留下的是一片空白。

雷锋帽: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海魂衫: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

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军便装: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最流行的服饰。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便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拥有一套“军便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7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

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因此,这一时期的着装继续延续着60年代末期的一些特点。

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

四个兜军装:是解放军废除和恢复军衔制年间的产物。

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

“的确良”:又作“的确凉”,由英文“dacron”或“terylene”音译过来。

的确良”,其实就是涤纶。

当年,涤纶中加了棉(卡其),就叫“涤卡”,意即“涤纶加卡其”。

“的确良”面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风行于七十年代。

它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那时,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

而且,更的是,它很耐用,非常很省布票。

假领子:又叫节约领、经济领,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 黑布鞋:是个永远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

那种慈母一针一线钉出来的鞋,黑色洗得旧旧的,略显灰白,以前鞋底是由布底合起,后来是塑胶底的,穿着很硬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喇叭裤:指裤腿成喇叭形的西部裤。

在结构设计方面,是在西裤的基础上,立裆稍短,臀围放松量适当减小,使臀部及中裆(膝盖附近)部位合身合体,从膝盖下根据需要放大裤口。

按裤口放大的程度分为大喇叭裤和小喇叭裤及微型喇叭裤。

喇叭裤的长度多为覆盖鞋面的长度。

喇叭裤,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裤子,商场里、马路上也随处可见。

可是在1978年,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上街,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成为众人口中“不正经的人” 红裙子: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臀部的长裤。

风行世界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伴随着打工潮,牛仔裤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

那时候在年轻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调皮的口头禅——“牛仔裤,省钱又省布!”而牛仔裤也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逆的象征。

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

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

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幸子衫:1982年,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大陆播出,面孔青春靓丽的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嘟着嘴,貌美如春日的铃兰,而让中国女性眼前一亮的是幸子那件代表着服饰新潮的短上衣,时髦女青年爱屋及乌,称之为“幸子衫”。

据当时的一家报纸报道,在电视剧《血疑》上映期间,有个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结果所产商品,抢购一空。

所以在当时,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蛤蟆镜: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象地戏谑为蛤蟆镜。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蛤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

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由此,也引发人们对运动休闲的趋之若鹜,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时间出现了外穿运动装的时尚。

宽松,舒适,健康风尚使得运动装不再是竞技场上的专利,而成为健康养生,陶冶情操,调剂生活的一种服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无缘。

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吊带衫、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

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健美裤:也叫踏脚裤,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种服饰,因地域不同,多有脚蹬裤、踩脚裤的别称。

一般以黑色为主,由丝质的材料和适当的人造纤维混纺而成,有很大弹性,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裤脚下连着一条带子或直接设计成环状,以便踩在脚下,穿上后,产生一种拉伸感,衬托出腿部的修长,体现出一种线条美。

踩脚裤让当时的女人们共同发烧,凡女性莫不人腿一裤,再后来,集贸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与小姑娘也都“踩脚而裤”。

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

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

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

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

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

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

但是最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女士容易受伤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似萝卜的裤子。

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

很快,校园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一种服装。

当时,一部名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的偶像。

那袖子大得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张开双臂,形似蝙蝠的蝙蝠衫,一时间,成了那个年代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服的流行。

迷你裙:也叫超短裙,是一种长度只及膝盖以上(通常是20厘米或以上)的裙子。

迷你裙1995年,正是这年,喜爱日本卡通的年青一代开始喜欢充分展示上身线条的紧身T恤,也开始把裙子改短,迷你风逐渐露出了苗头。

文化衫:也就是t-shirt(音译“T恤”),但是一种特别的T恤!一般是指在服装上设计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字或图案的短袖圆领衬衫。

中国在1992~1993年开始流行印有被称为“不健康文字”的圆领衫:“挣钱累,没钱苦”、“累不累啊”、“别理我,烦着呢”等等。

21世纪:有个性就是流行,最时髦字眼:唐装旗袍、复古装、环保、中性、.... ....

麻烦采纳,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