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的疑问语气词
1.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是那些
这是别人回答的 我借用一下回答你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 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
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
3. 文言文的18个语气词是什么
而
1:第二人称代词。你 你的
2 连词:并列
转折
相承
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 的意思
5如,像
何:
1背,扛
2 疑问代词,什么
3副词。多么
乎
1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2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3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4形容词词尾
乃
1第二人称代词 你 你的
2副词 于是 这才
3副词 却 竟然
4副词 只 仅仅
5是 就是
6语气词
7【乃尔】如此
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于他的 他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那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4句中语气词。表是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5形容词词头(~的样子)
且
1连词。而且,并且。
2连词。况且。
3连词。尚且,还。
4副词。暂且,姑且。
5副词。将要,快要。
6且(jū)。语气词
4.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5.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例⑤是感叹语气兼疑问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二、三个语气词连用。感 *** 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
②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吾罪二十五年》)【译句:难道是我的罪过吗?】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节选)》)【译句:鹏鸟在天空看下边,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
例①、②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例③句中三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示陈述语气,“乎”表示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三者合用,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例④句中语气助词连用,“则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叹。可译为“罢了”或“而已啊”。
总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朗读和理解课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