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谈谈神话时代夏商周的中国历史
随州叶家山现西周青铜双面人头像
夏朝建立前后,即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而随州地区处于三苗的北疆,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争中,随州成为双方的争夺的要地,尧舜禹也由此同随州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尧放丹朱”。
据《世本》、《尚书 · 尧典》、《汉书 · 律历志 · 世经》等记载,丹朱即尧的儿子。
尧为了征服三苗,封其子丹朱于丹水为诸候。
丹水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在随枣走廊西端,其中包括今随枣走廊。
“舜耕厉山”。
舜继位后,对三苗采取“先教化、后分流”的策略,初步改善了夏人与三苗的关系,部分夏人移居随枣走廊,于是,出现了“舜耕厉山”的传说。
厉山,即今随州厉山。
古往今来,随州留下许多纪念舜的遗迹。
如:厉山山上有帝舜庙,山腰有舜田,山脚有舜井。
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随州城南一里有东汉灵帝光和三年之舜子巷义井碑。
《方舆胜览》称,“舜井碑在随州······相传秦时碑”。
后来秦碑遭毁,宋时续立新碑。
此碑抗战时不知去向,1996年在随州市涢水河旁徐家湾重新发现。
“舜葬九嶷”。
原学者大都认为舜所葬之九嶷山位于湖南零陵,然据张良皋先生多年潜心研究,认为舜葬之九嶷山即今随州大洪山。
“禹败三苗”。
禹接替舜的地位后,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
《墨子 · 非攻》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
经过这场毁灭性打击之后,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首当其冲地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
从随州西花园遗址中发掘的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的大量陶器,即是禹占三苗在考古上的反映。
殷商时期,随州乃至整个江汉地区被称作“南土”。
商王盘庚迁殷后,“殷道复兴,诸候来朝”。
商王武丁时,为了征服不朝者,发起了对荆楚的征战。
殷人这次南征不仅取道随枣走廊,而且借助了汉东地区诸方国包括曾国的军事援助。
古曾国的地望在今枣阳、随州、京山一带。
随州淅河梁家畈发掘的一座商代墓葬,印证了早在武丁伐荆楚之前,殷人已基本控制了随枣走廊。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掠夺当时最重要的物资---铜,频繁地对居于江汉地区的诸侯国用兵征战,随州走廊成为周人“俘金”的通衢,即必经之地。
商周之际汉东姜姓古国---厉国。”厉国又称“赖国”相传系厉山氏(即烈山氏)后裔所建,姜姓。
其地望在今随州市东北20公里之厉山镇一带。
据西周初年的铜器《太保玉戈》铭文考证,厉国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立国,西周初年已成为周的诸侯国,并与周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早期,厉国成为楚之与国。
鲁昭公四年(前538年),楚国为了加强对汉东地区的控制,灭掉了这个长期处于楚人卵翼之下的厉国。
周代汉东同姓封国--唐国。
据西周早期铜器《中斛》铭文考证,唐国至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文献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
唐国地望在今枣阳东南、随州西北的唐县镇。
还有一说认为唐国系由北方迁徙而来。
其族姓一说系周的宗支,属姬姓;一说为祁,系尧之后。
据《左传 · 哀公十七年》载,春秋早期,楚国就凭武力威服了唐国。
春秋中期,唐国沦为楚的附庸。
鲁定公元年(前509年),唐成公朝见楚昭王,贪婪的楚令尹子常看中了他的两匹肃霜马而得不到,把他扣留了三年,后来唐人灌醉了唐成公的随从,窃马献给子常,唐成公才得以归国,唐从此与楚结恨。
定公四年(前506年),唐参入吴蔡联盟攻陷楚国郢都。
次年秦人出兵帮助楚人击退盟军,收复失地。
这年7月,秦楚联军灭唐。
周代汉东姬姓大国---随国。
在周王朝所封的汉东诸侯国中,随国最为强盛。
据众多史书记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 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
随国的疆域,包括今汉水经东,桐柏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
随国立国灭国时间,文献无明载。
但据《车语 · 郑语》、《春秋 · 哀公六年》等文献分析,随国至迟春秋晚期已立国,或许更早些,其国祚延至战国,随国之灭年代约在公元前328年前后。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文献中大量记载有随国。
如“随侯珠”与“和氏璧”齐名,南珠北璧,珠联璧合,童叟皆知。
但在随州境内却出土了大量曾国文物,且曾随姓氏相同、疆域相同、年代相当,从多专家学者提出“曾随合一”说。
也有少部分异说,认为或是曾灭随,后楚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
曾随之谜的彻底破解,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国故都的今随州市郊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曾候乙墓。
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兵器和纺织服饰等,不仅展现了鼎盛时期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其采用的复合范铸、分铸、铸接、焊接、失蜡法等工艺,反映出随国金属铸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铸造史上的创举。
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线、丝麻交织物、单层锦织物和锁绣,反映了随国纺织技术的高超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突破。
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无论铜塑、雕刻还是绘画都 造 型生动,令人叫绝,其高超的美术水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奇葩。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种类之全、数量之多、性能之优,为迄今所仅见。
其中,首次发现了早已失传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等出土的笙,发现有竹质簧片。
近代欧州音乐家和物理学家正是通过对我国笙簧的研究,才发明手风琴和口琴。
此墓出土的全套编钟可演奏七声音阶,从而使外国学者对我国先秦时期乐器是否具有七声音阶的疑虑涣然冰释。
曾侯乙钟磬上的铭文记载了先秦的乐理知识,尢其是十二个半音阶齐备,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阶的定调乐器。
曾侯乙乐器的面世,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堪称空前“绝响”。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盖上,两端分别画有苍龙、白虎图和二十八宿天文图,是迄今所见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记载,成为我国天文史上的界碑。
季梁,随国都人,出生于春秋初年。
约公元前来世纪中叶,开始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
他在辅助随国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人誉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死后葬于今随州市东郊义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至今仍射出穿越时空的光彩。
其中,“民为神主”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修政而新兄弟之国”是季梁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透过假相分析事物的实质,“弗许而后战”、“怒我而怠寇”的避实就虚战略思想和政治决定军事的“小道大淫”的政治策略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的军事思想和学说,奠定了季梁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他不仅成为开我国儒家学说和古代民“主”思想之先河的思想家之一,而且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无神论者的先驱和杰出的军事家。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假托神农之名撰写《神农》一书。
该书阐述了君民并耕与重农思想,兼及农业生产经验与技术。
《吕氏春秋》比较完整系统地保存了《神农》一书的内容,成为后人了解神农时代的珍贵文献。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