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很多人对低温不了解,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现在分享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快来看看吧
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1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低温对身体有什么影响2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冷作用强度,冷作用强度越大,低温的影响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皮肤温的影响 受冷后首先是裸露的皮肤温度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加大,皮肤温逐渐降低,皮肤开始出现潮红,继之出现冷、胀、麻、痛等症状,以及皮肤感觉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出现冻伤。
在常温下裸手皮肤温一般在29℃~30℃之间。当手皮肤温降到15.5℃,手操作功能受到影响;降至10℃~12℃时触觉敏感度明显下降;降到4℃~5℃时,几乎可完全失去触(知)觉。一般裸手皮肤温度保持在20℃以上,手操作功能基本保持正常。
在冷环境中,服装覆盖部位平均皮肤温(简称平均皮温)也会发生变动,人体正常平均皮温(胸、背、上肢、大腿四点)约在33℃~34℃之间。如服装保暖量不足,平均皮温出现下降:降至32℃时,约有16%的人出现冷感;降至31℃时,约有26%的人出现冷感;降至29℃时,冷感出现率达77%;降至28℃时,100%的人感到冷(其中约50%的人感到很冷,出现寒颤)。
对体温的影响 在冷环境中,体温的变化不如皮肤温变化那样敏感,因为机体调节功能较强,不易出现较大波动。须知,一旦体温出现明显降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比皮肤温下降严重的多。
在寒冷环境中,只有机体热亏损超过一定限度(50kcal约等于210kJ)时,体温才出现下降,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1℃,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体温降至36℃,机体代谢反射性增强(产热量增加),这是人体保护性反应;体温降到35℃时,可出现明显寒颤,称为“体温过低”;降到34℃时血压出现下降,意识受到影响:下降到33℃时,呼吸次数、心率减少,血压下降,称为“重症低体温”;下降到32℃~31℃时,血压测不到,意识不清、寒颤消失,瞳孔散大;下降到30℃~29℃时,意识逐渐消失,肌肉僵直,脉搏、呼吸减弱、减少;下降到28℃时可出现心室纤颤,生命垂危:下降到20℃时,心跳停止。
体温这种极端下降的情况,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较强的寒冷环境中(特别是冬季户外作业)的非常事故中,才有可能见到。
对全身的影响 机体受冷后,首先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导致皮肤温度与环境气温的温差减少,有利于减少机体散热量,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末梢血管收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意外,这也是寒冷地区脑中风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冷热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作业(如冷藏作业)能破坏人体与正常季节性变化的适应关系。因此,从业人员易产生疲劳、倦怠、感冒、手脚发麻、发酸、牙痛、尿频等症状(类似所谓的夏季空调病症状)。寒冷也是导致雷诺氏症候群、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口斜、眼角下垂)的诱发因素之一。
冷过敏 冷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据国外一些调查资料,在肉加工厂冷库(-3℃)作业工人冷过敏发生率为27%,冷荨麻疹多发生在受冷30分钟至4小时之间。冷过敏性荨麻疹有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冷荨麻疹特点是皮肤表面没有膨疹,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并伴有关节痛;后天性冷荨麻疹约占冷荨麻疹发病数的67%,一般是接触寒冷12分钟后发病,可能出现慢性膨疹,与先天性不同,一般没有全身性症状。
当人体置身于低温环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引起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人们在寒风中,会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二、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身体会首先趋向于保护重要的部位,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相对的,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
所以,在寒冷的环境中,外出时尽量带上耳罩,或用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同时保障身体末梢供血。
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搓手搓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25dd151de450352ac65cb70c"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25dd151de450352ac65cb70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25dd151de450352ac65cb70c"/>
三、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所以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的烦恼。
而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
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为了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可以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
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建议到医院就诊。
四、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提供足够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黏稠,循环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五、呼吸急促
低温时,尤其北方地区,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
所以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嘴部干燥加剧,也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六、关节僵直
寒冷时很多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关节发僵、关节炎疼痛加重,那是因为温度过低会导致肌肉收缩,血运和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周围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等)顺应性变差。
所以,气温骤降时,一定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登山、爬楼梯等运动会增加关节负重,尽量不要在冬季进行。运动前,一定做好热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剧烈的运动后,造成损伤。
饮食方面应注意补钙、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当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核桃等。
参考资料:/health.people.com.cn/n1/2016/1116/c21471-28872334.html"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人民网-寒冷带来的身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