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全部
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上课走思现象。尽管我们不断提醒,但是仍是治标不治本。其实,我们也知道,学生能聚精会神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几十分钟那么长。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满堂都在讲,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也不动手,只是被动的在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减弱听课效果一些重点难点也就这样混过去了。能否面对现实缩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呢?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解决了这一难题。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的过程。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做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对学生做的习题进行评判个别不会的也由老师个别指导。\x0d\x0a\x0d\x0a 在一堂课的内容之中,有一部分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另一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也能够解决,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难点才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学生的自学活动让他们实现自己的自学目标,然后在讲解一下难点就可以了。这样,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因为有检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不容易走思而老师讲解的时间缩短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缩短了学生也能聚精会神的去把握重点难点了。自学完后还有相应的检查和辅导。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下边昏昏欲睡的效果与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x0d\x0a\x0d\x0a 实行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就削弱了老师作用呢?实则不然。在我们的满堂灌只要我们备好教材然后把我们能想到的想周全就可以了,然后在上课的时间都抛给学生就可以了。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至于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就很难顾及了。而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然后对教材深层挖掘,准确把握。把教材吃透达到一个高屋建瓴的高度,才能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自学目标,才能对他们给于适当的指导。\x0d\x0a\x0d\x0a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做好。老师要做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别人的经验不能够照抄照搬,需要我们吸收其精华,结合我们的具体实践创造出我们的一套方法。这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x0d\x0a\x0d\x0a-------“生本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x0d\x0a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认真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文章,感受颇深,现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x0d\x0a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传统的教育,也讲究更好的把握课堂,但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自身素质好的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陶醉在自己的演绎中,资质差一点的,课堂平庸,学生恹恹欲睡。这样,都严重的违背了教育规律,课堂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学习后,我真正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会了,才是真正的会了,知识才是掌握到学生头脑之中的真知识。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都要求我们更新思想,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好自己的导演角色,争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x0d\x0a2、深思熟虑,狠抓落实。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操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确确实实的深思熟虑,狠抓落实。\x0d\x0a首先,是备课。切实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理顺知识点,考虑怎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采取什么样的导演方法,采用何种手段,布置什么样的问题。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x0d\x0a其次,是课堂。课堂是发挥教师导演艺术的舞台,更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要敢于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考虑好各种环节,让课堂在自己的掌控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设计好各种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有所学、有所得。不怕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教师自己不能着急,更不要急于自己揭晓答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的产生乐趣。教师是参与者,和所有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汲取知识的乐趣。\x0d\x0a3、抓好其余常规环节。批改、辅导、考试要及时,第一时间反馈所学知识,弥补缺漏,及时补救。\x0d\x0a 只有切实的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力争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x0d\x0a\x0d\x0a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数学水平为起点,逐步耐心地进行培养。\x0d\x0a(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x0d\x0a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x0d\x0a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棒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棒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如……。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x0d\x0a(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x0d\x0a数学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它是经过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抽象形成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比赛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100以内数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x0d\x0a(三)巧设练习,强化兴趣\x0d\x0a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做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x0d\x0a1.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例如,教“100以内加减法”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传接数的游戏。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师小声地告诉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然后用这个数字减(加)5,把得数传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再用听到的这个数再减(加)5,把得数告诉给第三个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算完并举手表示结束。然后传数最快和算的对的小组获胜。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x0d\x0a2.开放。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为本章内容的练习:“小明现在有5张1角、5张2角,2张5角的人民币,要买一本一元钱的练习本,猜一猜小明会如何付钱?”这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解决时学生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又必须考虑到1角、2角、5角组合成一元的多种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互相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x0d\x0a3.竞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21世纪将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越加激烈,要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竞争强者,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看谁觉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x0d\x0a(四)成果激励,巩固兴趣\x0d\x0a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往往呈现出短暂、易于迁移的特点。而能力的获得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使之巩固、持久。因此,必须经常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学习。用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和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编题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编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在编题练习中,对不同年级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如选择合适的条件或问题把题目补充完整、仿照某题编题、看图看式编题,看文字或关系式编题等。同时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如学生自编自解、你编我解、合编合解、一人编大家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提出问题或补充问题,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此时,我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成果,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又使大家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随之得到了巩固。\x0d\x0a五、研究效果\x0d\x0a研究实践告诉我们: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