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肠镜,顺便切息肉
做大肠镜检查时若发现息肉,大多会视情况直接切除,切除息肉并不会有疼痛感。目前有无痛大肠镜可选择,不过无论有没有麻醉,都可在大肠镜检查中切除息肉。
文/洪文岚
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极高,若能早期发现,预后极佳,且大肠癌的发生与息肉有密切的关系,若早期发现息肉予以切除,将可避免进一步出现癌化的机率,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除非是很大的息肉,才可能会有出血的情形,否则早期息肉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健康检查中被发现肠道中有息肉。
息肉不切,癌变风险高
根据统计,息肉若未切除, 5 年后有 2.4 %会演变为癌症, 10 年后有 8 %, 20 年后有 24 %演变为大肠癌。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消化内科主任陈冠仰指出,由于有 90% 以上的大肠癌是从息肉转变而来,一旦发现息肉大多采取直接切除的方式,除非医师从息肉的外型与位置可以很肯定息肉是良性,例如发炎或细胞增生的结果,否则一般都会采取直接切除的作法。
息肉的种类不同,与日后演变为癌症的机率也有差异,若医师判断是腺瘤 *** 肉,因为是癌症的前身,若检出腺瘤 *** 肉应该切除干净,以免日后进一步转化为癌症。
依位置决定切除方式
息肉的切除方式,则视息肉的形状等特性进行选择,在切除息肉时,除了视息肉的大小及其基底部位,决定采取的切除方式之外,不同外观的息肉,也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小息肉: 可直接用切片夹切除。
◎较大息肉且外型有根茎: 可先以套网套住后,再用电刀切除。
◎大型扁平息肉: 先在黏膜下层注射类似玻尿酸的物质,让扁平的息肉鼓起来后,再使用内视镜息肉黏膜下剥离切除术予以切除。
陈冠仰指出,如果息肉的底部比较宽,切除的风险较高;若息肉是如同菇类般,属于有茎型态的息肉,切除的安全性较高;若是属于扁平状的息肉,不但不容易被发现,且切除时要先用药物将其鼓起来,不但切除的时间较长,伤口也会比较大。若息肉已侵犯到黏膜下层,甚至是肌肉层且为恶性者,因使用内视镜可能切除不干净,会需要由外科医师做进一步的处置,评估切除部分大肠及淋巴结的必要性。
无痛大肠镜,缓解不适感
切除息肉这个动作本身,并不会造成患者的疼痛感,但毕竟若需切除息肉,器械在肠道中运作的时间较长,在大肠镜前进或是转弯时,的确会让患者感觉较为不适。此外,检查中会灌气,一旦检查时间拉长,病人腹胀的不适感会更明显,一般较有经验的医师会一边做、一边抽气,让患者得以感到舒服一点。有些人因为怕痛,会选择加上麻醉的无痛大肠镜,但不论有没有麻醉,一样可以在大肠镜检查中切除息肉。
在大肠镜检查中若需切除息肉,会拉长整个检查的时间,至于所需的时间则视息肉大小、位置而有差异。有些息肉位于肝弯或脾弯之处,转弯的位置在处理上需要更久的时间,若是扁平状的息肉或息肉数目较多,也都会让时间拉得更长。
以往若是较大或是扁平状的息肉,无法用大肠镜切除,甚至需要接受外科的开腹手术或是以腹腔镜手术予以切除,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且要住院。但现在使用的大肠内视镜手术,切除后会再以止血夹处理伤口,减少出血及伤口破裂情形,毋需住院。
接受大肠镜检查及切除息肉后,由于肠道中仍有残存的气体,切除后应该稍走动,以利排气。虽然切除后会给予止血处理,但若过于用力仍可能有出血之虞,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此外,若有服用抗凝血剂的病人,建议先行停药;由于肠道中存有伤口,术后几天应避免生食,以免感染。
饮食习惯不改,息肉会再长
有些病人认为,明明上次发现息肉时已切除,为何这次的检查又被发现有息肉?由于大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饮食与排便习惯有密切关系,切除后,还是有可能再出现。但陈冠仰指出,同一部位再出现息肉的机率其实并不高,只是其他部位仍然有出现息肉的可能性。曾有研究指出,超过 2 成的患者在切除息肉后,仍然会发现新的息肉。
虽然仍有少数的大肠癌病人,并未经过息肉这一关,而是黏膜直接出现病变所致,但有高达 90% 的大肠癌是由息肉转过来的,息肉可视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只要能提早在发现息肉时即予以处理,就可防止日后演变为大肠癌。
预防息肉,从定期检查开始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与海德堡大学研究团队曾针对 400 多位大肠息肉患者进行长达 10 年的追踪发现,约有 1/3 的患者后来罹患大肠癌。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大肠息肉后, 5 年内未再接受大肠镜追踪者,或是大肠息肉未切除干净者,都比较容易罹患大肠癌。研究发现, 5 年内未接受大肠镜追踪检查者,其罹癌的机率是接受定期追踪者的 3 倍,而大肠息肉未切除干净者,其罹癌的机率则是息肉被切除干净者的 5 倍。
陈冠仰指出,息肉转化为恶性肿瘤约需 5 至 10 年的时间,由于息肉可视为癌前病变的表现,在美国,因医疗环境的限制,建议若检查中没有发现息肉,可于 10 年后再接受检查。但台湾的就医环境较为友善,一般建议可缩短于 5 年即应再次接受检查,毕竟大肠中有皱折处,可能有些小息肉不容易被看见,亦或是患者事前排便不干净,肠道中残留的粪便也可能遮住一些小息肉,或是扁平息肉,形成检查的死角。
若检查中发现较大的息肉且为绒毛状腺瘤者,建议切除后的最初 2 、 3 年,每年应接受 1 次检查,如果 2 、 3 年来检查中都未再发现息肉,则可延长为 3 年受检 1 次的频率。若息肉小于 1 公分且是良性的条状腺瘤者,则可 2 至 3 年再接受检查。如果检查中并未发现息肉,则可于 5 至 10 年后再接受检查。
有家族史者,更应提早受检
由于息肉与大肠癌都有家族史的倾向,因此,若有家族史者更应提早受检。一般建议大肠癌的检查年龄从 50 岁开始,若有家族史者可能得再提早受检的年龄。受检的年龄以家族中罹病者被诊断出的最年轻年龄,再往前提早 10 年。举例来说,若妈妈 60 岁被检出大肠癌,哥哥于 55 岁被检出罹患大肠癌,建议家人从 45 岁即可接受大肠镜检查,以确认是否有息肉发生。
陈冠仰强调,提早 10 年的原因,是考量息肉发展为癌症约需 510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