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小知识

 我来答
游医明达
2022-11-17 · TA获得超过26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5.8万
展开全部
1. 艾灸的基本常识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针灸,但是很少人知道灸。其实针是针法,灸是灸法。和在一起才叫针灸。艾灸费时费力往往医生不愿意为了你一个病人浪费那么多时间,有的学院派学生根本对灸法不感冒,忙着研究小白鼠呢。但是灸法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古人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宋.窦材

(这里的丹药我理解是内丹精气神,附子是中药),还有说一灸二针三用药。都说明灸法非常之重要。因为针法对穴位和手法非常讲究,我在这里与有缘的朋友一起聊聊灸法。我也是学生就算是读书和实践的心得体会吧。

要了解灸法,就要知道一个植物--艾叶: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之末花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使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灸法就是以艾叶作为原料,做成艾绒,用不同的燃烧方法作用于穴位,通过穴位的传导达到治病于防病保健的方法。灸解字就是,久与火,不言而喻。

为什么要找艾叶呢?神农氏,就是炎帝在选的过程中有的草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没有艾叶的性味中正,土话就是稳定性好。艾性辛、温,味苦,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这个日本人都做个实验,外国人倒是很喜欢我们的传统东西。反而我们自己不识,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难道人家科技太落后。有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说明艾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学习?看过我写的文章都知道,我一直强调“求”于“养”.求是求己,不是肉身的己,求你真心。就是《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的“自”。养是内敛、收藏,藏是为了用。不要意念飞舞,看电视上网无度,那不是养病。那也是在造病。不管是艾灸也好,拔罐、刮痧也好,经络 *** ,药物也罢。仅仅是为了辅助五脏六腑正常工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畅快。根本就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吃就灵。一切都要去养去求。要有的话明朝的练丹的皇帝为什么那么早亡呢。好比拔河:你在与病魔拔河,医生喊加油。医生叫破了喉咙,你说医生你来帮我拔吧,你省点心吧,靠谁也不行。佛吃饱了,不等于你吃饱,佛也不会替你吃。佛不是不渡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吃。艾灸就是养身体的辅助方法。

说方法:

形式很多,有直接灸法(疤痕灸、非疤痕灸)间接灸法(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艾卷灸法。

我就说我们经常用到的,艾卷灸法,艾卷市面上有清艾条与药艾条。清艾条就是纯的艾绒做的,药艾条的里面放中药的。这个就要对症什么的,相对难点。我们就用清艾条。有时会遇到什么一壮,壮就是用艾绒做成金字塔状的物体,有的麦粒大,有的莲子大。这就是所谓的壮。壮与艾条只是形式不同。

灸的宗旨是:以皮热里热,热到气足为好。刚开始也不必强求,慢慢体会。功夫是要练的。一般病每日灸一次,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灸后喝杯温水,当心冷暖。灸法偏重在补,无病防身,有病提高免疫力,在能助你一臂之力。
2. 灸法的内容有什么
灸法是用艾条在人体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炎,从而达到防病治 病的目的。

灸法一般在家庭中可选用的两种:直接灸及间接灸。直接灸 又分为化脓灸和发泡灸,前者对冠心病患者不适宜,故在此主要 介绍发泡灸p发泡灸之选穴除颜面及心前区外,全身各处均可选择。

皮肤 无须消毒,先使灸处的皮肤湿润便于艾炷附着。 再将艾炷安放稳当,用香烟火点燃。

当艾炷烧至将完时,即发出一响清脆的爆炸 声,同时艾炷的余烬亦飞得很远。以后各壮不必湿润皮肤,同样 施行。

但壮数越多则爆炸声越小或全无。故一般大多3~5壮以内。

灸后皮肤出现焦黄,稍后即出现小水泡。灸处无须敷料覆盖,小 水泡任其自行破溃或吸收,也可涂一点龙胆紫。

2~3日后结痂脱 落,不遗瘢痕。另外,为了减轻直接灸的烧灼痛,可选用间接灸法,如隔姜、隔蒜、隔葱、隔附片以及隔盐等。

对于冠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来说,灸法治疗其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速、部分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绞痛均有一定效果。治疗心律不齐,多取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肘以下各穴 (包括灵道、通里、神门、少冲、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 宫、中冲)熏灸,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每日灸2次,可左右两 侧交替轮用,连续7天为一疗程,休息3〜5日后可继续治疗。治疗心绞痛,也可采用以上所述诸穴及背部反应穴进行熏灸, 均可收效。
3. 灸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灸治 *** 与针治 *** 相同,应舒适自然而能持久,以 *** 平直便于施灸为宜。

2、施灸部位一般应先上部后下部,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依次施灸。如遇特殊情况,亦不必拘泥。

如脱肛病人,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 3、使用艾灸大小、壮数多少或艾条熏灸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而定。

艾炷一般为3-5壮或5-7壮,艾条一般为10-15分钟。 4、艾炷灸后,局部遗有轻度烫伤,无须处理。

直接灸在灸疮化脓期间,要防止感染。每天换药时,去除脓液,以消毒敷料保护灸疮或贴清水膏药,约3、5周即可自然愈合。

5、施灸时,要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未用完的艾条,应插入火简灭火,以防复燃。

6、头面部、大血管部和肌腱处禁用灸法。 7、妊娠期间,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多灸。

8、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4. 常和灸法有哪些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 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 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 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 瘢痕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 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 *** 作用,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 燃艾炷施灸。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 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 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 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肱形成灸疮,5~6周左 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2) 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 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

一 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 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间接灸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 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 灸、隔盐灸等。

(1)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 ~ 3厘米、厚约0。2~Q。

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 针灸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 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 炷燃尽,易炷再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 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 0。

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灸数孔,然后置于 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 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 定的壮数。

(3)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 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 般可连续3~5壮,有温热感为宜。

(4)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 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1~2厘米的附 子饼,中间以针灸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 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 为止。
5. 直接灸法有哪些内容
又称为明灸、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 后对皮肤的烧灼、 *** 的程度不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1)化脓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相应腧穴上进行施灸至皮肤起疱,并致局 部化脓。

施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及合作,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 液,以增加黏附作用和 *** 作用,一般每个艾炷须燃尽再换,可灸7 ~9壮。 施灸部位 大约1周即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1次,多吃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大约2周开始结 痂,40天左右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哮喘、慢性胃肠道疾病、肺痨 和发育障碍等,但对有皮肤病、糖尿病的患者不宜使用。直接灸 (2)非化脓灸:灸后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因灸后不 形成瘢痕,故又称无瘢痕灸。操作时,采用中、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火后,当病人感到 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一般连续5 ~7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止。

因艾炷小,灼痛 时间短,不留疤痕,故易为病人所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的轻证,常用于气血虚弱、眩 晕和皮肤疣等。
6. 灸法有哪几种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 ***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临床 较常见的有:1。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2。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3。

艾卷灸。包括艾条灸和温和灸。

4。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 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施转施灸。

5。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 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 灸。

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6。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 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褽灸,直到所灸 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