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因素是
蛋白质溶液胶体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下两个基本因素:
(1)蛋白质表面形成水化层 由于蛋白质颗粒表面带有许多如一NH3+;、一COO-、一OH、一SH、一CO一NH,肽键等亲水的极性基团,因而易于发生水合作用(hydration),进而使蛋白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较厚的水化层。水化层的存在使蛋白质颗粒相互隔开,使蛋白质颗粒不致聚集而沉淀。每1g蛋白质结合水0.3~0.5g。
(2)蛋白质表面具有同性电荷 蛋白质溶液除在等电点时分子的净电荷为零外,在非等电点状态时,蛋白质颗粒皆带有同性电荷,即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与其周围的反离子构成稳定的双电层。蛋白质胶体分子间表面双电层的同性电荷相互排斥,进而阻止其聚集而沉淀。
扩展资料
胶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水化作用与胶粒的电荷二因素,现将亲水胶和疏水胶的稳定性分别讨论如下:
1、亲水胶体的稳定性
主要靠其强的溶剂化作用与胶粒的水化层。由于胶粒周围的水化层阻碍了粒子的相互聚结,水化层越厚,稳定性越大。因此,凡能破坏胶粒水化层的因素,均能引起亲水胶体的不稳定。如在亲水胶体中添加少量电解质时,不会因相反电荷的离子作用而引起凝结。
一旦水化层被除去,形成了疏水胶粒后,则很容易发生凝结面析出沉淀。例如阿拉伯胶、琼脂等胶液中添加乙醇脱水后,胶粒失去水化层,遇阳离子即发生凝结。
同样,若在亲水胶体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离子本身具强烈的水化性质,加入后,脱掉了胶粒的水化层,也必引起凝结与沉淀。此作用称为盐析。
在亲水胶体中加入大量乙醇、丙酮、糖浆等脱水剂,亦可使溶剂化了的胶粒水化层破坏,脱水而析出。或者虽未析出,但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增加而更易盐析。
亲水胶体若久经光、热、空气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变化,其变化产物又具有较小的溶解度时,也会出现凝结现象。如在胶体溶液中加入不相混合的液体后通电,或猛烈振摇,或煮沸、冰冻时,均能产生部分或全部胶粒的凝结。紫外线与X射线亦能使胶液对电解质敏感。
2、疏水胶体的稳定性
由于其胶粒不能水化而主要靠粒子表面带相同电荷,互相排斥才免于凝结而得稳定。但疏水胶粒只有在构成吸附层的吸附离子和部分异性离子存在时才能带电而具一定程度稳定性。若将疏液胶体(一般指溶胶)中少量电解质用透析法除去,胶粒失去电荷,胶体就产生凝结而沉淀。
因此,胶体中必须有少量电解质的存在作稳定剂,其正负电荷组成胶粒的双电层结构,使疏水胶粒带一定量电荷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