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朱家峪古村落的建造艺术分析】济南朱家峪
展开全部
摘 要:以济南朱家峪古村落为例,对其特有的典型古村落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朱家峪古村落建筑构造与风格的赏析,从中找出其独到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看待对传统建筑的合理改造。
关键词: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00-01一、当地建筑概况
朱家峪古村落为典型的北方古村落,建筑布局不是传统的座北朝南,方方正正,而是顺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呈现一种自然分布的态势。朱家峪古村落以明清建筑为主体,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但保留下来的实物依然清晰可观,居住单元,是建筑环境的基本元素,又因生活形态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印象。明清以来,民居按传统模式营造,融宗法文化、书院与耕读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为一体,交相辉映。这些不同格局的建筑,构成了朱家峪古村建筑的主体,而因其绝大多数房舍都是石木建筑,营造精美风格古朴,是鲁中山区聚落的典范之作。
朱家峪古村落将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寓于地景之中,体现了本地居民“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据说在清末民初教育繁盛时期,朱家峪古村落里有近20处私塾,可见村里人对教育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一般。村中保留最完整的学堂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山阴学堂。学堂依地势而建,高高的青石根基,灰瓦白墙,透有江南民居的素雅,四进院落格局对称,南北展开,遂级递进,每个院落布置有精细的植物、小品。山阴学堂作为一组建筑形制较高的建筑组群,错落有致,章法严谨而又和谐统一。
二、民居结构形式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做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在结构形式上发挥当地的建造智慧,形成一套较为合适朱家峪古村落当地的结构形式。在公共建筑的建造上多采用北方较为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形式,例如文昌阁,采用石柱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建造使用维护,虽然这种结构形式与传统官式建筑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很少见,但依然属于柱、梁、仿称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而且石柱石墙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建筑承重结构的防水防潮。与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是,朱家峪古村落的大量居民基本上采用的是形势较为简单的墙承重结构,而并非传统官式建筑的梁、柱、枋等构件承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家峪古村落的居民建筑坍塌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的难度。
从现存的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可见,一般民居的结构都是砖木结构,主要做法是土坯砖、煤灰砖、石墙加盖茅草或者青瓦屋顶。墙体使用朱家峪当地原产的大块石材作为基础,然后使用规整的条石、煤灰砖或土坯砖砌筑墙体,从下至上层层过渡,最后加盖屋顶。除此之外,在朱家峪古村落一些沿主要街道的民居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另一种结构形式,使用石材替代土坯砖和煤灰砖,山墙完全是使用石材砌筑承重,内部才使用煤灰砖或者土坯墙体分割空间。
三、民居装饰艺术
《楚语·上》中记载“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可见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朱家峪古村落居民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是民居建筑的屋面、大门、照壁等。由于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只能通过对这些建筑细部的装饰艺术来体现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屋面传统做法是满铺茅草或者麦秸,利用小青瓦剪边,所以屋面不能檐下悬挑很深,也就没有形成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面,但在屋脊和檐口的装饰艺术上还是体现出了朱家峪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正脊处用白灰膏嵌缝铺砌大平瓦将两侧的茅草屋面或者将两侧的盖瓦屋面覆盖紧密,之后再立坐青砖,然后再堆砌小青瓦,层层叠叠拼砌图案,最后用白灰填实空隙用青砖压顶,正脊头处用方砖或者平瓦叠砌翘起。锤击做法同正脊相似,沿正脊顺延向下三分之一处,青砖上不再用小青瓦拼砌图案,而只用方砖压顶,所以从下往上看去垂脊是遂级抬高的,不仅美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檐口位置多在石板望板上斜砌方砖,然后铺设石板或者平瓦叠涩形成出挑,最后在白灰之上砌筑制作精美的瓦当,形成花边滴水。
总体来看,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建造技术展现了结构、构造、装饰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的体现了朱家峪人长期建造房屋历史中的成熟技艺和聪明智慧的运用和积淀,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契合了朱家峪人质朴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形成了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和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源,这也正是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对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景元华.朱家峪.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3]雍振华.古村朱家峪及传统建筑.苏州科技学院院报,2006.
[4]张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
关键词: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00-01一、当地建筑概况
朱家峪古村落为典型的北方古村落,建筑布局不是传统的座北朝南,方方正正,而是顺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呈现一种自然分布的态势。朱家峪古村落以明清建筑为主体,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但保留下来的实物依然清晰可观,居住单元,是建筑环境的基本元素,又因生活形态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印象。明清以来,民居按传统模式营造,融宗法文化、书院与耕读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为一体,交相辉映。这些不同格局的建筑,构成了朱家峪古村建筑的主体,而因其绝大多数房舍都是石木建筑,营造精美风格古朴,是鲁中山区聚落的典范之作。
朱家峪古村落将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寓于地景之中,体现了本地居民“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据说在清末民初教育繁盛时期,朱家峪古村落里有近20处私塾,可见村里人对教育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一般。村中保留最完整的学堂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山阴学堂。学堂依地势而建,高高的青石根基,灰瓦白墙,透有江南民居的素雅,四进院落格局对称,南北展开,遂级递进,每个院落布置有精细的植物、小品。山阴学堂作为一组建筑形制较高的建筑组群,错落有致,章法严谨而又和谐统一。
二、民居结构形式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做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在结构形式上发挥当地的建造智慧,形成一套较为合适朱家峪古村落当地的结构形式。在公共建筑的建造上多采用北方较为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形式,例如文昌阁,采用石柱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建造使用维护,虽然这种结构形式与传统官式建筑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很少见,但依然属于柱、梁、仿称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而且石柱石墙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建筑承重结构的防水防潮。与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是,朱家峪古村落的大量居民基本上采用的是形势较为简单的墙承重结构,而并非传统官式建筑的梁、柱、枋等构件承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家峪古村落的居民建筑坍塌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的难度。
从现存的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可见,一般民居的结构都是砖木结构,主要做法是土坯砖、煤灰砖、石墙加盖茅草或者青瓦屋顶。墙体使用朱家峪当地原产的大块石材作为基础,然后使用规整的条石、煤灰砖或土坯砖砌筑墙体,从下至上层层过渡,最后加盖屋顶。除此之外,在朱家峪古村落一些沿主要街道的民居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另一种结构形式,使用石材替代土坯砖和煤灰砖,山墙完全是使用石材砌筑承重,内部才使用煤灰砖或者土坯墙体分割空间。
三、民居装饰艺术
《楚语·上》中记载“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可见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朱家峪古村落居民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是民居建筑的屋面、大门、照壁等。由于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只能通过对这些建筑细部的装饰艺术来体现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屋面传统做法是满铺茅草或者麦秸,利用小青瓦剪边,所以屋面不能檐下悬挑很深,也就没有形成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面,但在屋脊和檐口的装饰艺术上还是体现出了朱家峪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正脊处用白灰膏嵌缝铺砌大平瓦将两侧的茅草屋面或者将两侧的盖瓦屋面覆盖紧密,之后再立坐青砖,然后再堆砌小青瓦,层层叠叠拼砌图案,最后用白灰填实空隙用青砖压顶,正脊头处用方砖或者平瓦叠砌翘起。锤击做法同正脊相似,沿正脊顺延向下三分之一处,青砖上不再用小青瓦拼砌图案,而只用方砖压顶,所以从下往上看去垂脊是遂级抬高的,不仅美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檐口位置多在石板望板上斜砌方砖,然后铺设石板或者平瓦叠涩形成出挑,最后在白灰之上砌筑制作精美的瓦当,形成花边滴水。
总体来看,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建造技术展现了结构、构造、装饰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的体现了朱家峪人长期建造房屋历史中的成熟技艺和聪明智慧的运用和积淀,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契合了朱家峪人质朴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形成了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和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源,这也正是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对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景元华.朱家峪.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3]雍振华.古村朱家峪及传统建筑.苏州科技学院院报,2006.
[4]张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