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_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MS—EEP0有效教育”,于2010年10月启动实施,自启动以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设计是科学的,执行是有效的,进展是顺利的,意图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一、“MS—EEPO有效教育”项目定位与实施内容。
(一)项目定位。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这一定位表达了两个含义:(1)表明素质教育推进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出发点。在已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将素质教育的探索推进到课堂教学领域。(2)明确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项目将探索以提高学习效率为基础,把课堂大部分活动和更多时间,集中于思维拓展训练和操作训练。
(二)实施内容。
必须保证具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性,对推进课堂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起正面强化作用,保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适应我区基础教育现实需求、现实情况和条件。必须保证具有可操作性,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普通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必须保证具有实效性,经受得住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检验。经过分析论证,孟照彬教授所创立的“MS—EEP0有效教育”体系,最符合我们的需求。
1.该体系以“立足于国家视野和国际视野做大众教育”标准作为研发战略。既要研究出一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能让一般水平的普通教师、学生都能掌握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
2.以素质教育体系的创建作为基本目标。“MS—EEPO有效教育”体系直接把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实践力),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和终极目标。在这一体系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促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发展,是进行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训练的手段与工具。
3.以教育实验为基本途径。在完成了对古今中外5种教学基本方式的理论综合后,孟照彬教授把我国长期纠缠不清的教育概念和理论框架暂时搁置,走上了一条与一般学者不同的研究道路。他深入中小学课堂十几年,不但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而且坚持10多年亲自给中小学生上课,根据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素材,不断修正原有研究结果的偏差,从而提出了现在的教育理念、体系、概念和方式,并系统归纳了各种方式的操作流程和关键操作项。这种从实践中来的体系,已超越了一般的理论假说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4.以多套操作系统的相互整合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手段。该体系强调:一套模式不能包治课堂教学“百病”,因而总结提炼了相互配套的四大方式(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备课方式,每一系列包含若干子方式)共计86个操作项目,从中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方式演化出千万种教学变式。根据对这些方式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种类、数量和程度,确定不同水平教师的能力等级与专业标准。
5.以教育管理改革(如考试与人才选拔标准、制度修订及提高学校专业化管理水平等)和教育文化创新作为保障课堂高效推进的可持续性手段。实施有效教育的必然结果,是根据新的课堂行为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制度、标准和流程,进而扩展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最终实现新型学校常规管理的重建。重建后的学校常规,反过来又对开展有效教育的课堂教学工作给予制度和机制保障,而学校常规管理转型的联动效应,必然带来教育文化的区域革新。
这样一种思想、理论与操作相融合的体系,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性、研究的先进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此外,该体系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8年的实验效果显著,展现了其可靠的实效性。
二、“MS—EEPO有效教育”项目可持续性的思考。
项目要求通过试点探索,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主要时间和空间用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常规模式,显然意在撬动传统课堂最核心的部位——应试能力训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虽已是老生常谈,但现实的状况表明,素质教育还没有最终成为这块阵地的胜利者。为此,专家组分析了项目推进中的主要障碍,并对可持续实施的基本依据进行了归纳。
(一)两大思想障碍。
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是推进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一是,国家历来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践行时,难以把握住教学一线微观层面上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加上千百年来学校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项目必然会受到来自不同认识不同观念的冲击。
方法论上的偏差也为项目实施造成极大阻碍。有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不出来,只能“培养”出来。照此,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只能创设一些有利于促进思维发散、有利于人际情感和谐、有利于相互平等交流的教育环境,而在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等方面,则无法作为。因此,素质教育顺理成章地被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十几年来始终在学校工作外围作战,无法在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阵地发挥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与基本依据。
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要达到在教学中实现持续稳定地进行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政策支持下,依靠科学的力量获得动力。
1.要树立“思维改变命运,创新成就未来”的信念,明确学校教学的常规任务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这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观念,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而不将知识视为目的本身。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
2.要根据科学研究新成果指导项目实施。2001年公布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认知领域的过程维度确定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从低到高的不同水平。运用此标准衡量我们的教学现状发现,课堂中大比例充斥着低级水平的活动(尤其是记忆水平),而越是高级的教学活动越为稀少。这明确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的结果,为探索实现高级水平(尤其是评价和创造水平)的教学途径提供了基本依据。
一、“MS—EEPO有效教育”项目定位与实施内容。
(一)项目定位。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这一定位表达了两个含义:(1)表明素质教育推进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出发点。在已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将素质教育的探索推进到课堂教学领域。(2)明确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项目将探索以提高学习效率为基础,把课堂大部分活动和更多时间,集中于思维拓展训练和操作训练。
(二)实施内容。
必须保证具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性,对推进课堂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起正面强化作用,保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适应我区基础教育现实需求、现实情况和条件。必须保证具有可操作性,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普通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必须保证具有实效性,经受得住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检验。经过分析论证,孟照彬教授所创立的“MS—EEP0有效教育”体系,最符合我们的需求。
1.该体系以“立足于国家视野和国际视野做大众教育”标准作为研发战略。既要研究出一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能让一般水平的普通教师、学生都能掌握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
2.以素质教育体系的创建作为基本目标。“MS—EEPO有效教育”体系直接把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实践力),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和终极目标。在这一体系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促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发展,是进行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训练的手段与工具。
3.以教育实验为基本途径。在完成了对古今中外5种教学基本方式的理论综合后,孟照彬教授把我国长期纠缠不清的教育概念和理论框架暂时搁置,走上了一条与一般学者不同的研究道路。他深入中小学课堂十几年,不但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而且坚持10多年亲自给中小学生上课,根据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素材,不断修正原有研究结果的偏差,从而提出了现在的教育理念、体系、概念和方式,并系统归纳了各种方式的操作流程和关键操作项。这种从实践中来的体系,已超越了一般的理论假说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4.以多套操作系统的相互整合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手段。该体系强调:一套模式不能包治课堂教学“百病”,因而总结提炼了相互配套的四大方式(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备课方式,每一系列包含若干子方式)共计86个操作项目,从中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方式演化出千万种教学变式。根据对这些方式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种类、数量和程度,确定不同水平教师的能力等级与专业标准。
5.以教育管理改革(如考试与人才选拔标准、制度修订及提高学校专业化管理水平等)和教育文化创新作为保障课堂高效推进的可持续性手段。实施有效教育的必然结果,是根据新的课堂行为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制度、标准和流程,进而扩展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最终实现新型学校常规管理的重建。重建后的学校常规,反过来又对开展有效教育的课堂教学工作给予制度和机制保障,而学校常规管理转型的联动效应,必然带来教育文化的区域革新。
这样一种思想、理论与操作相融合的体系,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性、研究的先进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此外,该体系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8年的实验效果显著,展现了其可靠的实效性。
二、“MS—EEPO有效教育”项目可持续性的思考。
项目要求通过试点探索,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主要时间和空间用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常规模式,显然意在撬动传统课堂最核心的部位——应试能力训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虽已是老生常谈,但现实的状况表明,素质教育还没有最终成为这块阵地的胜利者。为此,专家组分析了项目推进中的主要障碍,并对可持续实施的基本依据进行了归纳。
(一)两大思想障碍。
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是推进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一是,国家历来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践行时,难以把握住教学一线微观层面上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加上千百年来学校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项目必然会受到来自不同认识不同观念的冲击。
方法论上的偏差也为项目实施造成极大阻碍。有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不出来,只能“培养”出来。照此,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只能创设一些有利于促进思维发散、有利于人际情感和谐、有利于相互平等交流的教育环境,而在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等方面,则无法作为。因此,素质教育顺理成章地被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十几年来始终在学校工作外围作战,无法在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阵地发挥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与基本依据。
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要达到在教学中实现持续稳定地进行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政策支持下,依靠科学的力量获得动力。
1.要树立“思维改变命运,创新成就未来”的信念,明确学校教学的常规任务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这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观念,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而不将知识视为目的本身。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
2.要根据科学研究新成果指导项目实施。2001年公布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认知领域的过程维度确定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从低到高的不同水平。运用此标准衡量我们的教学现状发现,课堂中大比例充斥着低级水平的活动(尤其是记忆水平),而越是高级的教学活动越为稀少。这明确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的结果,为探索实现高级水平(尤其是评价和创造水平)的教学途径提供了基本依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