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小学生德育学堂下载
展开全部
摘 要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阐述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对策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望能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 学校德育 问题原因 解决对策
总体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也在行进当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逐步被重视和加强。我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和强调。可是,客观的讲,我们的付出与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总体是好的,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德育目标操作性不强;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地位明高实低;德育孤立化;德育环境复杂化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事业,故找出原因,探寻对应的解决策略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原因
如今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不容乐观,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是症结所在:
(一)社会生活现实中不道德个案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别人受利益的驱使做出的极端恶劣和不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救人不知感恩事件”)会对学校长期努力而开展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坏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是部分存在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道德现象也有发生,这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及其恶劣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多年的努力可能会因一次的不道德现象而使学生产生纠结和疑问。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致使个别教师师德和素质较差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已有时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产生的问题也不少,急需我们深思,最大的不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师德素质跟不上,教师教育改革急需深入,是否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以减少因教师素质和师德缺乏而产生的像“教师辱骂、讥讽学生”等不道德的现象。
(三)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致使道德教育知识化和课程化
如今,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考试效度和信度是极其不理想的,想测量的东西根本不能有效地测量出来,德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由此德育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讲解知识点,德育课程化现象非常明显,这非常不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德育教学。
(四)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以及权力行使意志化和缺乏监督
学校行政化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但权利行使的意志化和缺乏监督则会导致学校为了取得一定的政绩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像“学校出事故不能打110、强制在一个餐厅就餐”等现象就是教育意志、行政领导的体现。德育的行政干扰与德育的生活化处理不好会导致二者背道而驰。
(五)当代多元文化对学校社会主义一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当下中小学生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封建残余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部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如黄色暴力影像视频)也有存在,由此,中小学生的德育会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受到其侵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为这些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现提出以下解决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树立道德榜样和培养道德信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要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及时分析个别道德失范行为(像小悦悦事件)的危害性并对其进行舆论的谴责;另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全班充分挖掘先进德育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在全班形成以遵守道德规范为荣的信念和氛围。
(二)充分发挥德育的主体性功能和价值
发挥德育的主体性价值,不要把德育仅仅作为学校、班级、课堂管理的手段,德育处的工作不是仅仅作为维护学校秩序的部门而存在,德育的主体价值和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人,使人求真、向善。
(三)倡导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过程化
把德育当做像吃饭、睡觉那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过程。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道德知识的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问题化,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和记忆;二是,注重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会、体验;三是,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活动都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蕴含着德育的韵味,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尽量使德育考试内容生活化、开放化、灵活化,只靠一味的死记硬背很难做好试卷、取得高分;此外,还可以采用有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档案袋评价、 评语 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
(五)适时调整德育目标:设定道德底线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进中要适时调整德育目标,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设定道德底线,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则教育,而不只是大、假、空的道德原则和理想教育,倡导设立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良知。
(六)注意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主阵地,家庭是有效补充,社会为其提供环境,三者的统一与结合是为增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在在价值多元中找到一致和冲突),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3]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1994.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5]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06.
关键词 学校德育 问题原因 解决对策
总体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也在行进当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逐步被重视和加强。我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和强调。可是,客观的讲,我们的付出与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总体是好的,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德育目标操作性不强;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地位明高实低;德育孤立化;德育环境复杂化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事业,故找出原因,探寻对应的解决策略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原因
如今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不容乐观,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是症结所在:
(一)社会生活现实中不道德个案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别人受利益的驱使做出的极端恶劣和不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救人不知感恩事件”)会对学校长期努力而开展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坏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是部分存在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道德现象也有发生,这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及其恶劣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多年的努力可能会因一次的不道德现象而使学生产生纠结和疑问。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致使个别教师师德和素质较差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已有时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产生的问题也不少,急需我们深思,最大的不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师德素质跟不上,教师教育改革急需深入,是否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以减少因教师素质和师德缺乏而产生的像“教师辱骂、讥讽学生”等不道德的现象。
(三)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致使道德教育知识化和课程化
如今,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考试效度和信度是极其不理想的,想测量的东西根本不能有效地测量出来,德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由此德育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讲解知识点,德育课程化现象非常明显,这非常不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德育教学。
(四)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以及权力行使意志化和缺乏监督
学校行政化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但权利行使的意志化和缺乏监督则会导致学校为了取得一定的政绩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像“学校出事故不能打110、强制在一个餐厅就餐”等现象就是教育意志、行政领导的体现。德育的行政干扰与德育的生活化处理不好会导致二者背道而驰。
(五)当代多元文化对学校社会主义一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当下中小学生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封建残余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部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如黄色暴力影像视频)也有存在,由此,中小学生的德育会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受到其侵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为这些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现提出以下解决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树立道德榜样和培养道德信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要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及时分析个别道德失范行为(像小悦悦事件)的危害性并对其进行舆论的谴责;另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全班充分挖掘先进德育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在全班形成以遵守道德规范为荣的信念和氛围。
(二)充分发挥德育的主体性功能和价值
发挥德育的主体性价值,不要把德育仅仅作为学校、班级、课堂管理的手段,德育处的工作不是仅仅作为维护学校秩序的部门而存在,德育的主体价值和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人,使人求真、向善。
(三)倡导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过程化
把德育当做像吃饭、睡觉那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过程。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道德知识的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问题化,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和记忆;二是,注重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会、体验;三是,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活动都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蕴含着德育的韵味,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尽量使德育考试内容生活化、开放化、灵活化,只靠一味的死记硬背很难做好试卷、取得高分;此外,还可以采用有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档案袋评价、 评语 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
(五)适时调整德育目标:设定道德底线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进中要适时调整德育目标,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设定道德底线,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则教育,而不只是大、假、空的道德原则和理想教育,倡导设立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良知。
(六)注意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主阵地,家庭是有效补充,社会为其提供环境,三者的统一与结合是为增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在在价值多元中找到一致和冲突),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3]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1994.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5]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06.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