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如下:
1、过度焦虑与急躁,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
3、攀比与嫉妒,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
4、抑郁与逆反,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失落抑郁,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
大学毕业择业的首要标准:
不在于发挥特长。大学毕业应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服从国家需要。
作为受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应该把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