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哪些人?
明朝时期的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哪些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
但是这六个开国公爵,除了徐达之外,其他五个爵位都没能传下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五个公爵后来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威胁老朱家的皇权。
简单来说,就是谋反。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盘点一下,明朝初年所封的这六位公爵,他们到底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首先是李善长。在明初所有开国功臣当中,李善长是老朱钦定的第一功臣。作为一个文官,李善长虽然不善于领兵打仗,但是在治理内政,以及后勤支援方面,却绝对是一把好手。所以,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意义,就像是当年汉初的萧何对刘邦一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功臣,直接将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并且评定为功臣中的第一人。这样的李善长,用位极人臣四个字来形容,那是丝毫不为过的。
但可惜的是,后来李善长却恰好因为这个位极人臣的身份,最后葬送了自己。因为在明朝开国之后,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这种党争,则是朱元璋完全不能容忍的。
而李善长,因为出身淮西,而且位高权重,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淮西党的领袖。
对于李善长这个头号功臣,客观来说,朱元璋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杀李善长。哪怕李善长举荐了胡惟庸,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而被诛杀,老朱依然表现得非常大度,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收拾李善长,只是让李善长彻底回家养老。
但在这之后,又过了几年,随着朱元璋逐渐老迈,朱元璋辛苦培养的继承人朱标,又英年早逝,死在了老朱前面。此时的朱元璋,便不得不着手清理这些老牌功臣,以此来保证未来皇位可以顺利传承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像李善长这种声望极高的重臣,以及朝中那些不服管的骄兵悍将,就注定不可能再有机会善终了。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明朝大将蓝玉被冠以谋反罪处死。以蓝玉案为核心,最终牵连了一大批明朝官员。而李善长这位开国第一公爵,也没能逃脱,被彻底卷入了蓝玉案。
最后,李善长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全家七十多人,无一例外,全部被杀。唯有李善长的一个儿子,因为娶了公主得以免死。虽然逃过一死,老朱也算是法外开恩,给李善长留了一个后人,但韩国公的爵位,肯定是彻底没了。
和李善长一样,同样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后来改名叫做冯胜。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冯胜曾经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和他的哥哥冯国用结寨自保。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落草为寇了。不过后来,朱元璋恰好经过冯家兄弟的山寨,所以招揽了冯家兄弟。
而冯家兄弟到了朱元璋手下之后,也是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尤其是哥哥冯国用,更是成为朱元璋身边的亲军指挥使,贴身保护朱元璋的安全。
后来,在明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哥哥冯国用因病去世。而弟弟冯胜,则是继续在朱元璋的麾下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打陈友谅的时候,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评定开国武将排名的时候,冯胜的位置,仅在徐达和常遇春两人之后。
所以,洪武三年的时候,冯胜被封为宋国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光是给冯胜一个人的,更像是给冯家兄弟两人的。而获封宋国公爵位之后,在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当中,冯胜更是斩获颇多,对得起宋国公这个爵位。
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对这些声望权势极大的开国功臣,都极为忌惮。到了这个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冯胜是否真的谋反,而是他的存在,会导致接下来朱家的皇位传承不安全。
所以最后,冯用也被卷入蓝玉案,坐罪处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冯家的后人并没有遭到太多牵连。尤其是冯用的一个女儿,因为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所以后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一生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当然。因为冯用被卷入谋反案的缘故,所以冯家的宋国公爵位,肯定也没了。
除此之外,邓愈的卫国公,以及常遇春的郑国公,也是因为蓝玉案而被除掉了。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能打的先锋大将,在明朝开国的过程当中,一直冲锋在前,杀敌无数,在军中号称是常十万。所有明朝开国武将当中,常遇春的地位,仅次于徐达一人而已。
但可惜的是,常遇春去世比较早,还没等到朱元璋大封功臣,常遇春就在打仗回来的路上,突然暴毙而亡。而常遇春去世之后,老朱依然念及他的功劳,所以便把一个郑国公的爵位,给了常遇春的长子常茂。
在此后很多年当中,常茂逐渐长大成人,不但继承了郑国公这个爵位,同时也在军中不断攀升,地位越来越高,完全继承了常遇春的衣钵,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第一代的开国名将。不过,在蓝玉案爆发之前,常茂就已经病逝了。
因为常茂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所以郑国公的爵位,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常升继承。而常升后来卷入了蓝玉案,同样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所以最终,常家的这个郑国公爵位,也没了。
和常家一样遭遇的,还有卫国公邓愈他们家。邓愈是天生的作战天才,十六岁便在家乡领兵起义,十八岁的时候便可以领导上万人作战,后来带领这上万人归降了朱元璋,直接导致朱元璋实力大增。而到了朱元璋这边以后,邓愈则是一直努力拼杀,立下战功无数,并且招降了吐蕃诸部,所以被朱元璋封为卫国公。
不过,邓愈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别说后来的蓝玉案,就连之前的胡惟庸案,此时都还没有发生。所以对邓愈本人来说,应该是最后得以善终了。而邓愈去世之后,其长子邓镇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李善长垮台的时候,邓镇因为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所以也被卷了进去,卫国公的爵位也没了。
值得庆幸的是,邓家除了邓镇这个长子之后,其他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并没有被太过牵连。而且,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明朝皇帝大概是为了补偿邓家,还给邓家续封了一个侯爵。
因为一个蓝玉案,明朝开国的六个公爵爵位,已经有四个都折进去了。而剩下的两个,就是徐达的魏国公,以及李文忠的曹国公。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从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军功基本无人可比。后来明军进行北伐,主帅也是徐达。所以在明军内部,徐达作为第一统帅的地位,几乎是无可动摇的。
除此之外,早在蓝玉案爆发五年之前,徐达就已经先一步因病去世。因为徐达已经去世,而继承徐达爵位的徐家二代,相对来说又比较知进退,不参与朝堂上的那些党争。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徐家并没有卷入这场纷争,因此逃过了一劫。
至于李文忠,同样也是从小就追随朱元璋,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除此之外,李文忠还有一层特别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另外,李文忠也是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就已经去世,死后由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
就是因为李文忠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李文忠去世比较早。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李家也没有被卷入进去。
所以,到了朱元璋去世之后,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就只剩下两个了。其他四个,都因为威胁了朱家的皇位传承,被迫卷入了蓝玉案,所以丢掉了爵位。但就算是仅剩下的这两个,也不算彻底顺利过关。因为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有一场大劫在等着他们。
这一劫,就叫做‘靖难之役’。
朱元璋去世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但因为朱允炆即位之后,削藩手段太过激烈,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并且最后成功夺取了皇位。
在这场靖难之役当中,作为仅剩下的两个国公家族,也不得不开始选择站队。首先是徐家那边,徐家和朱棣的关系有点特殊。因为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所以朱棣算是徐家的女婿。
在靖难之役当中,徐家那位继承了爵位的长子,坚定站在朱允炆这边。靖难之役之后,这位徐家长子就被彻底圈进了起来。但同时,因为徐家女儿的缘故,朱棣也没有剥夺徐家魏国公的爵位,而是让魏国公的这个爵位,继续传了下去。
另外,徐家老四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期间,虽然名义上一直留在建文帝这边,但实际上却一直在私下给朱棣送情报,所以才导致朱棣可以一路大胜。最终,徐增寿暗通朱棣的事情被揭发,所以导致直接被朱允炆当庭刺死。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又给老四徐增寿追封了一个公爵爵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徐家成了明朝唯一一个一门两公爵的家族。而徐家的这两个爵位,后来则是一直传到了明末。
至于李文忠家族,则同样也受到了靖难之役的波及。在靖难之役当中,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曾经被任命为朱允炆这边的明军统帅。但是在战争过程当中,李景隆却不断出现自身指挥失误,导致朱允炆这边开始节节败退。甚至最后还主动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入南京。而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更是封李景隆为靖难第一功臣。
显然,李景隆虽然人在朱允炆这边,但是心却一直在朱棣那边,所以一直暗中帮助朱棣。
照理来说,这样的李景隆,在朱棣登基之后,本应该继续位极人臣,地位更加超然才对。但实际上,就在朱棣正式登基一年之后,李景隆便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弹劾,说李景隆在家里接受家人们的跪拜,逾越了礼制,有不臣之心。
所以在这之后,李景隆便被剥夺了爵位,最后被彻底圈禁起来,一直到死。而李家的那个公爵爵位,也因为这个原因,彻底被除去了。
这样看来,在朱棣心里,李景隆或许也不是什么好人。
通过以上的盘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明朝的开国六公爵,因为蓝玉案和靖难之役这两件事,被除去了五家。至于徐达一家,因为不参与朝堂斗争,不去威胁老朱家的皇帝宝座,后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站队又非常明智,所以才能保住自家的公爵爵位。
至于其他五家,只能说他们不知进退,触动了老朱家的权力蛋糕,所以最后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