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导游词
展开全部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东宫门),迎面就是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前庭宽阔,松柏苍翠,奇石假山点缀其间。阶前陈列着古铜宝鼎和龙凤。院内石须座上蹲着一只铜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在清代,这里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现在殿里仍照当年帝后临朝的原状布置着。仁寿殿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掩映于绿树丛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后山的建筑在一八六0年的一九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清朝,称清猗园。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在颐和园西侧有静明园。园内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丽诱人,为京郊四大名园之一。
答案补充
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金代,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290公顷。景区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整个园林分为三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即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区;以玉澜堂、宜芸馆及乐寿堂为中心的生活区;以长廊、昆明湖、苏州街等为主体的游览区。颐和园将全国的美景及著名建筑融为一体,集南北造园艺术之大成,达到“虽为人做,苑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清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大寿,不仅拓展湖面,又在山前、山后修建了不少建筑,特别是长廊的修建更是神来之笔。乾隆皇帝把昆明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又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把此处园林称为清漪园。
凡事有兴必有衰,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将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将颐和园付之一炬,慈禧太后两次重建,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园林进行修缮、保护,颐和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掩映于绿树丛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后山的建筑在一八六0年的一九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清朝,称清猗园。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在颐和园西侧有静明园。园内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丽诱人,为京郊四大名园之一。
答案补充
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金代,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290公顷。景区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整个园林分为三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即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区;以玉澜堂、宜芸馆及乐寿堂为中心的生活区;以长廊、昆明湖、苏州街等为主体的游览区。颐和园将全国的美景及著名建筑融为一体,集南北造园艺术之大成,达到“虽为人做,苑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清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大寿,不仅拓展湖面,又在山前、山后修建了不少建筑,特别是长廊的修建更是神来之笔。乾隆皇帝把昆明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又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把此处园林称为清漪园。
凡事有兴必有衰,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将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将颐和园付之一炬,慈禧太后两次重建,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园林进行修缮、保护,颐和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上海边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7-25 广告
2023-07-25 广告
景区讲解器或导游无线讲解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音质:音质是讲解器的关键要素,需要关注其清晰度、还原度和稳定性。好的音质应该能够清晰地传递讲解内容,无杂音、无延迟,能够保证讲解的质量。2. 操作便捷性:考虑到导游在带领游客时可能需要进...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边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写作背景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这本书,都是写的一些平凡的小事。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貌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如老师、校长、卖柴人、母亲等,这些人都具有爱心。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等等。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作者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
本书以人性善为基点,宣扬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出于统治者的意图和需要,为某一政治目的服务,把宣传当作一种政治的游戏的手段,更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
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拜托顶一顶
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写作背景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这本书,都是写的一些平凡的小事。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貌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如老师、校长、卖柴人、母亲等,这些人都具有爱心。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等等。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作者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
本书以人性善为基点,宣扬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出于统治者的意图和需要,为某一政治目的服务,把宣传当作一种政治的游戏的手段,更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
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拜托顶一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职业教育 > 职业培训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颐和园的导游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2-15 11:25
颐和园的导游词
提问者: aa479 - 一级最佳答案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昆明湖元代叫瓮山泊俗称七里泊或大泊湖明代改称西湖。其水源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困后来水系工程的需要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加疏浚,并于乾隆十五年弘历在易名万寿山的同一份上谕中正式宣布易西湖之名为昆明湖至今。湖上点缀着园中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和玉带桥。
颐和园的导游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2-15 11:25
颐和园的导游词
提问者: aa479 - 一级最佳答案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昆明湖元代叫瓮山泊俗称七里泊或大泊湖明代改称西湖。其水源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困后来水系工程的需要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加疏浚,并于乾隆十五年弘历在易名万寿山的同一份上谕中正式宣布易西湖之名为昆明湖至今。湖上点缀着园中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和玉带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