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的资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语文课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6人,由于学校处在城市郊区,大多数家长比较忙,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这就要师生共同努力,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教学本文,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分析: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 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课堂练习:
一、按提示填空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_____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截然不同的___,
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_____,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_____。
2、母亲的爱是_________,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___,
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
就是_______。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
1、我是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16分)
zāo gāo( ) cí xíang ( ) chū bǎn( ) qí miào( )
wèi zhì( ) jǐn shèn( ) qí tú( ) téng xiě( )
2、我能区分形近字:
摸( ) 眷( ) 吵( ) 端( )
模( ) 誉( ) 炒( ) 喘( )
慈( ) 置( ) 豪( ) 祥( )
滋( ) 值( ) 毫( ) 详( )
3、词海拾贝(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如( )往 失声( )哭 得意( )( ) 迫不( )待
三、花落谁家(选词填空)
严厉 严格 严峻 严密
1、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
2、国家的机密要( )保守。
3、我有一个( )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上歧路。
4、在困难时候,要经得起( )的考验。
附录:
Budd Schulberg, 好莱坞电影生产者的儿子 , 班杰民 Schulberg, 在 1914 年三月 27 日被在纽约出生。
在达特茅斯学院被教育之后,他变成首长的一个电影剧本作家。 Schulberg 拿着了左派的视野和是共产党的一个成员。 (1937-40) 然而,这些视野在他的最初二个电影剧本,小的无双亲的安妮 (1938) 和白色的嘉年华会中不是显然的。 (1939)
Schulberg 和首长失掉了他的工作。 在白色的嘉年华会的失败之后和他转向到写小说。 他的第一本小说, 什么使美国大兵跑? (1941),好莱坞力量和腐败的一种讽刺文。 他有关拳击用一本小说跟随这, 愈比较难他们秋天.(1947)
在 1947个非美国式的活动委员会 (HUAC) 的众议院中开始了对好莱坞运动照片工业的深入调查。 HUAC 接见了 41个正在好莱坞工作的人。 这些人自动地叁加而且变成即是 "友好的证人" 。 在他们的面谈时候他们命名了他们握住左派的视野控告的一些人。
自我问答:
怎么让学生思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答:课后,我还时时回味着这节课的教学。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每次的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上,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精彩的“表演”。扪心自问,对于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还需老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吗?对于学生早已倒背如流的答案,还需教师去启发、点拨吗?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课堂应当激荡着师生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课堂应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由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已不仅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智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新课程理念一再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听到的要是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和个性的真实的声音。。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语文课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6人,由于学校处在城市郊区,大多数家长比较忙,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这就要师生共同努力,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教学本文,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分析: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 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课堂练习:
一、按提示填空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_____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截然不同的___,
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_____,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_____。
2、母亲的爱是_________,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___,
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
就是_______。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
1、我是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16分)
zāo gāo( ) cí xíang ( ) chū bǎn( ) qí miào( )
wèi zhì( ) jǐn shèn( ) qí tú( ) téng xiě( )
2、我能区分形近字:
摸( ) 眷( ) 吵( ) 端( )
模( ) 誉( ) 炒( ) 喘( )
慈( ) 置( ) 豪( ) 祥( )
滋( ) 值( ) 毫( ) 详( )
3、词海拾贝(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如( )往 失声( )哭 得意( )( ) 迫不( )待
三、花落谁家(选词填空)
严厉 严格 严峻 严密
1、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
2、国家的机密要( )保守。
3、我有一个( )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上歧路。
4、在困难时候,要经得起( )的考验。
附录:
Budd Schulberg, 好莱坞电影生产者的儿子 , 班杰民 Schulberg, 在 1914 年三月 27 日被在纽约出生。
在达特茅斯学院被教育之后,他变成首长的一个电影剧本作家。 Schulberg 拿着了左派的视野和是共产党的一个成员。 (1937-40) 然而,这些视野在他的最初二个电影剧本,小的无双亲的安妮 (1938) 和白色的嘉年华会中不是显然的。 (1939)
Schulberg 和首长失掉了他的工作。 在白色的嘉年华会的失败之后和他转向到写小说。 他的第一本小说, 什么使美国大兵跑? (1941),好莱坞力量和腐败的一种讽刺文。 他有关拳击用一本小说跟随这, 愈比较难他们秋天.(1947)
在 1947个非美国式的活动委员会 (HUAC) 的众议院中开始了对好莱坞运动照片工业的深入调查。 HUAC 接见了 41个正在好莱坞工作的人。 这些人自动地叁加而且变成即是 "友好的证人" 。 在他们的面谈时候他们命名了他们握住左派的视野控告的一些人。
自我问答:
怎么让学生思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答:课后,我还时时回味着这节课的教学。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每次的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上,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精彩的“表演”。扪心自问,对于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还需老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吗?对于学生早已倒背如流的答案,还需教师去启发、点拨吗?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课堂应当激荡着师生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课堂应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由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已不仅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智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新课程理念一再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听到的要是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和个性的真实的声音。。
展开全部
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
1、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2、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3、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4、“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5、“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6、“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7、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8、“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9、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囔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10、“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11、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着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岁。
12、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13、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本文中代表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这两种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3.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
A.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孩子。
B.父亲比母亲欣赏诗的水平高。
C.母亲希望巴迪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想要鞭策孩子。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幸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2、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3、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4、“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5、“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6、“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7、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8、“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9、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囔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10、“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11、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着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岁。
12、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13、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本文中代表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这两种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3.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
A.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孩子。
B.父亲比母亲欣赏诗的水平高。
C.母亲希望巴迪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想要鞭策孩子。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幸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语文书5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