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如何让周婷婷讲话

 我来答
pcjuju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905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7784万
展开全部
周弘周婷婷

  【导读】谈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少父母都有许多头痛的问题。有的为孩子不听话而苦恼;有的为孩子学习不用功而发愁;还有的为孩子贪玩而大伤脑筋…
  谈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少父母都有许多头痛的问题。有的为孩子不听话而苦恼;有的为孩子学习不用功而发愁;还有的为孩子贪玩而大伤脑筋……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有没有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而又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方法?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行之有效的“赏识教育”。正是这种教育方法,把一个从小聋哑的女童培养成了一名早慧“神童”,现在这位名叫的周婷婷的残疾姑娘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创立这种教育方法的是这位女孩的父亲周弘。本刊这期隆重推出“赏识教育”,相信广大读者看后能受到启发。有什么体会或不同意见,也请告诉我们。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从哑女到留美硕士
  当今中国,压在家长心头上最沉重的话题是教育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失败不起,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他们太不会爱孩子了。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动物,甚至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关键是会爱,农民种庄稼光爱不行,不懂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家长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孩子,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当初我的梦想是女儿婷婷喊我一声爸爸,可现在女儿不仅开口说话,而且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并且排名第六,与她同时当选的有吴仪、邓亚萍、杨澜等海内外著名的中华女性;当初百分之百应上聋哑学校的婷婷,不仅没上聋哑学校,而且进了普通小学,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我一个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工厂技术员,一个与学校教育不太相干的父亲,却调进南京聋哑学校当了副校长,父女命运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为什么父女命运会产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因为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觉醒了,我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这是一种最神奇、也是最普通的方法,一种最新鲜、也是最古老的方法;是我们作父母的本来就有、却没有发现,都本能地使用过、却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方法。它就是我们现在向全国推广的赏识教育!所以,我经常对家长讲“父母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从你自己身上挖掘你曾拥有的宝藏,你的孩子一定会有欢乐、美好的明天。
  (一)教育从爱开始
  女儿婷婷生下来就聋,一岁多时因病雪上加霜,导致双耳全聋。
  我曾经对我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对命运我是屈服的,在婷婷三岁的时候,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唤醒了我沸腾的父爱,帮我找到了一个做合格父亲的感觉,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幸子虽患不治之症但却含笑离开了人世!她的父亲大岛茂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的父爱。我想女儿虽失去了听力,可我珍惜女儿的生命,生命是最可贵的,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和爱更宝贵的吗?我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为婷婷探索一条快乐成长之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我――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老爸。
  女儿的启蒙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追赶、超越。
  在起步阶段我与其他聋儿家长一样,采取强化的办法,教女儿发音,说话是女儿的弱项,就弱补弱,何其艰难,要历经千锤百炼,健全孩子轻而易举就发出哥哥的“哥”字。女儿却苦练了三年时光。女儿在四岁时已开口说话。
  女儿启蒙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追赶同龄小伙伴。
  我想女儿耳朵听不见,眼睛却看得见。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与口语,说话与识字同步的方法来教育婷婷,于是,我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并称之为“母语玩字法”
  我的做法是:把对女儿说的话随时写在墙壁上、地上、纸上,甚至女儿的手心手背上。而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像春风吹过大地,永不回头,结果,女儿在六岁时已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能读一般的儿童读物。女儿终于在书面语言上成了强者,她是以强者而不是弱者的姿态回归到了有声世界。
  女儿启蒙教育的第三个阶段:超越同龄小伙伴,从中我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
  (二)教育是一种心态的回归
  女儿七岁时,我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
  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书的第一段话就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它写道: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摧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在书中铃木发现: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心态最平稳,他对家长说了一段充满哲理的话。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找不到的时候,觉得真理那么神秘,那么奥妙,那么高不可攀。一旦找到时,就会觉得真理是这么亲切,这么平凡,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旁。
  对生命来说最宝贵的恰恰是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毫不夸张地讲:
  没有空气,十分钟生命就会消亡。
  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尝试用这种教育方法,竟然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就是看到这本书觉醒的。我想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婷婷培养成神童呢?
  此时此刻,婷婷还是原来的婷婷,没有变;可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她的看法完全变了。我想我无法改变命运,但我唯一可以改变的是对命运的态度,只要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改变了,也许命运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过去我认为双耳全聋的女儿长大后有饭吃,有衣穿,我这个做父亲的临终也能安然闭目了。现在我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也一定会蕴藏在女儿的残缺的生命中,我由衷地发出一声呼唤。
  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地去欣赏他、拥抱他、亲吻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这个万物之灵而骄傲。
  我把女儿做为第一块试验田,从此,女儿做任何事我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她。让她找感觉、尝甜头――找到“神童”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一天我看《海伦?凯勒传》,无意中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我女儿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我兴奋地对女儿说: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发现了,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来你百分之百是海伦?凯勒转世!不信你看,为什么你的生日跟他是同一天呢!
  我把书送给婷婷,婷婷一看,有点失望。
  “她是6月27日,我是6 月29日,相差两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据我了解,一天不差,海伦妈妈生她时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
  许多年后,婷婷自己讲,海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小时候做事遇到了困难,她就会想到自己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一直激励着她勇往直前。
  还有一次,我给女儿出了十道应用题,他只做对一题,这时,我的脑海里沉现出美国电影《师生情》里那位优秀的白人教师,他在帮助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树立自信时,耐心地说。
  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不信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
  这黑孩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半信半疑的数了几次,勇敢的“三个”!
  白人老师说:“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共不就少数了两个吗。”
  黑孩子的眼睛发光了。虽然数错了,但他却找到了聪明孩子的感觉,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婷婷做对了一道题,我没有责备她,相反我想到了小时候婷婷学说话、学走路的艰难情景,我把做对的这道题当做婷婷第一次喊我爸爸,我发自内心的对婷婷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就做对了一道,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题,爸爸碰都不敢碰。”顿时婷婷对数学的兴趣倍增。
  我坚持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和方法,教育婷婷,结果奇迹产生了,婷婷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而且品学兼优,成了全国十佳少年,进而我把这种方法在其它聋童和健全孩子身上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太灵了。一批周婷婷式早慧聋童应运而生,媒体称这为“周婷婷现象”。
  (三)激发生命的潜能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健全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奥秘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能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遇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事?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有一幅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
  本意是讽刺官僚主意,但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却是千真万确,一个所谓再好的孩子,给他换个环境,如果周围人故意都说他不好,他就会不好;一个所谓不好的孩子,给他换个环境,如果周围人故意都说他好,他就会好。
  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
  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
  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的感觉;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和谐的秘诀。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他能否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
  专家说当然可以,然后在班上点了几个人。
  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飞奔回家,父母知道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儿子一下子变成天才。
  从此,这些孩子受到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回到了“行”的世界,一个个变化很大。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说“”好极了,接着问道:
  “先生,我感到惊讶,你来之前他们只是普通的学生,可经你一指,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任何人只要坚信一个人“行”,他没法不“行”。
  请记住这个字――行!这曾是你拥有的宝藏。
  (四)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行”这个字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
  “行”这个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因为这个“行”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了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要。
  所有孩子无形生命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一提到赏识,很多家长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把我杀掉,但不能看不起我,许多家长把赏识误解为表扬加鼓励,不能批评。你都看得起我,我愿意为你赴汤滔火,还在乎一二句批评吗?
  还有一句古话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都如此。
  比如说,年轻的女士或小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成人如此,何况孩子。
  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个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家长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据报道即使在美国,也是每六个批评才能换来一个表扬。家长要倒过来,跳出去想问题,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
  我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我是怎么赏识女儿的,这里再简单归纳一下:
  ――当三岁半的女儿刚开口说话,把“水”说成“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当女儿用颤抖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
  ――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十道题仅做对一题时,我却对着这道题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会做,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
  ――当女儿刚开始写作文,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她作品的时候,每当出现了一个好句子,我们就热烈鼓掌,拍手称快,于是激发了女儿写作的兴趣。于是女儿找到的作家的感觉,后来与我合作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现正在写一本书《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就物质生活而言,女儿并不比一般儿童富有,而就精神生活而言,女儿也许算得上是百万富翁。
  我说一组三字经,白见黑,黑见白。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战争千钧一发之际,去伊拉克斡旋,实现了和平,他说中学老师的一课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
  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一个黑点,问同学们看见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看见,只盯住一个黑点,将来你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黑点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世界变黑了。
  在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一个白点。又问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开窍了,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笑了,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所以,全世界都认为伊拉克战争乌云密布,一触即发,而我却看见了一线和平的曙光。”
  现在搞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种注意力经济,所以广告铺天盖地,而教育孩子的本质也存在着一种注意力心态。
  如果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孩子前途一片暗淡。
  植物都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
  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五)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感
  一天,有个孩子对我说,周伯伯,我不想再接受赏识教育了。我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没有赏识教育,考试成绩不好时,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也不欠谁,现在赏识越多,感觉欠债越多。
  原因何在?
  这些家长的赏识是功利性赏识,目标就是一个字――分,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果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就感到赏识不管用了。
  有的家长,孩子得了第一名,就不许孩子第二名;孩子当过三道杠的大队长,就不许孩子二道扛,总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就是所谓成功家长的心态。许多失败的家长也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反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中国家长最爱孩子,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他们爱孩子,更爱面子。
  我也经历了由功利性赏识到对生命的赏识的阶段。
  初一时,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但是巨大的荣誉差点淹没了她。
  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
  同学们按“神”的标准要求她,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无形中又拉开了女儿与同学的距离。于是本来婷婷与班上同学融洽的关系慢慢开始疏远了,结果婷婷重新走向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女儿感到伤心,她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脸上的肌肉在颤抖。
  女儿含着泪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我,我意识到我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都注意培养女儿的成功感。跳级、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成绩名列前茅等等,而现在我才发现,成功了未必幸福、快乐,成功感与幸福感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我以前是捡芝麻,丢西瓜。如果我的女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即使得到更多的荣誉,将来也不会有美满快乐的人生。
  我认为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
  孩子快乐的心态,源于家长快乐的心态。
  快乐或烦恼,完全在于一种思维方式。快乐的时候可以快乐,烦恼的时间也能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不仅仅是保持好的心情,能把烦恼化解成快乐才是更高境界的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且,当你把快乐传给别人的时候,就好比你站在群山之间,大喊“我爱你”,群山会还给你多几倍的“我爱你”。
  同样,一个常常烦恼不已愁眉苦脸的人,带给别人的常常是压抑的氛围,有的时候烦恼会伤害了别人。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城市,某人发现自己的车铃被人偷了,愤愤不平之后,他偷了他人的车铃,于是他人也愤愤不平,也……这样一连串下来,城市里的每个人都丢了车铃。烦恼,正是像瘟疫一样,会流行。
  烦恼,无论是发泄于人,还是自己闷在心里,都是可悲的选择。而化解烦恼的渠道就在于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当黑夜来到的时候,黎明就不远了;
  当你拿着半杯水时,要想到还有半杯水;
  当你为没有鞋子而哭泣时,不要忘了别人还没有脚;
  一段时间,婷婷一听到“边缘人”这个词,心里就隐隐作痛。在聋人世界里,聋人觉得她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属于聋人的范围;在健全人的世界里,因为听障不能完全融入社会,被排斥在健全人的社会之外。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性,因此心里觉得空空的,没有着落。
  我开导她:你要把自己看作穿梭在两个世界的天使。在聋人面前,你了解聋人听不见的痛苦,了解他们在内心世界,因此聋人都会接纳你;在健全人的世界里,你找到了强者的感觉,他们把你看作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给了你莫大的荣誉,因此,你是最幸福的、最令人羡慕的天使,给两个世界的人都带来了幸福和友爱。
  女儿幸福地点了点头,心里释然了。
  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是欢乐的还是痛苦的人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如果父母从小教孩子把坏事往好处想,孩子从小就会逐渐地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即使遇到一点挫折,孩子也有信心战胜它,这样的人生是快乐的。反之,如果把好事往坏处想,孩子的一生将是不幸的。
  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有良好心态,一个心灵舒展的孩子是不可能不成功的,他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结 束 语
  一个孩子向我哭诉了他三次被抛弃的心理感受:当他接到一个三类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父母脸上从此再没有笑容,他感到被父母抛弃了;到学校后,在老师一句又一句:“你们也不想想你们是什么东西!”的训斥声中,他感到自己又被老师抛弃了;当他好不容易考了一次好成绩,却被老师、家长怀疑为作弊时,他终于感到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他躲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嚎陶大哭,哭得撕心裂肺,苍天都为之动容,世间却无人理会。他终于自己也把自己抛弃了,堕落从此开始……
  当孩子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我们却给了无尽的赏识,而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最渴望赏识的时候,却发现赏识离他们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搞赏识教育的全体同事,用生命发出一种呼唤,归来吧,赏识!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我们是否应该让赏识重新回到每个孩子的身边。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