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我认为高考强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一轮复习阶段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计划紧跟规律,老师紧跟计划,学生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学生地理在基础年级学得不太好,那么这一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做到两个提前形成习惯
一是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二是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地理特征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图表复习可分为三种图表复习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学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五、抓住四大要点提高得分能力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要复习好高中地理得高分,一定要注重“四抓”.
一抓“概念”重“消化”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学生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学生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学生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六、走出六大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复习,取得最佳效果,是所有高三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愿.但是,事实上由于个体的差异和方法的不同,复习效果相差很大,由于方法失当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容忽视的.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比别人勤奋,而成绩老是没有明显提高呢?”对于有这样疑问的学生,除了调整学习方法之外,还要注意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以下几种复习误区:
误区一:对自己没有较准确的定位,好高骛远.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复习过程中一味地钻难题,忽略基础知识,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通性通法.其实,能力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现行高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70%,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基础,只有根基牢固,才可以谈提高能力.
误区二:面面俱到,一味求全.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况且,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必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效果才会好.
误区三: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高三复习一般有近一年的时间,学生要做很多事,学习巩固知识及提高能力并重.老师是按全体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复习指导的,但学生之间的基础有差异,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安排时间,且一定要完成计划.
误区四:零敲碎打,死记硬背.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常常定位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各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上.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常用的基本方法,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综合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减少记忆型的题目,增加能力型、应用型以及综合型的题目.靠死记硬背、牺牲速度换取高分的时代不存在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五:题海战术,追求数量.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做题越多,见过的题类就越多,对解题越有利.其实,并不是做题越多越好,多买几本参考书就能产生效果.题是要做,但要有针对性地做题,明确思路,掌握规律,熟悉方法是最重要的.若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做题,学习成绩会提高更快.
误区六: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解题之前认真读题目,正确领会题意,通过思考仔细推敲,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有了一审慢才能有二做快,审题不细致,不全面,必然会导致快解不快,甚至出现错解或误解.所以要做到审题慢而细,做题快而准.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以上为个人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牢固做好高三一轮复习,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我认为高考强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一轮复习阶段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计划紧跟规律,老师紧跟计划,学生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学生地理在基础年级学得不太好,那么这一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做到两个提前形成习惯
一是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二是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地理特征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图表复习可分为三种图表复习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学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五、抓住四大要点提高得分能力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要复习好高中地理得高分,一定要注重“四抓”.
一抓“概念”重“消化”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学生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学生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学生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六、走出六大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复习,取得最佳效果,是所有高三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愿.但是,事实上由于个体的差异和方法的不同,复习效果相差很大,由于方法失当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容忽视的.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比别人勤奋,而成绩老是没有明显提高呢?”对于有这样疑问的学生,除了调整学习方法之外,还要注意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以下几种复习误区:
误区一:对自己没有较准确的定位,好高骛远.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复习过程中一味地钻难题,忽略基础知识,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通性通法.其实,能力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现行高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70%,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基础,只有根基牢固,才可以谈提高能力.
误区二:面面俱到,一味求全.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况且,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必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效果才会好.
误区三: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高三复习一般有近一年的时间,学生要做很多事,学习巩固知识及提高能力并重.老师是按全体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复习指导的,但学生之间的基础有差异,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安排时间,且一定要完成计划.
误区四:零敲碎打,死记硬背.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常常定位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各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上.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常用的基本方法,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综合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减少记忆型的题目,增加能力型、应用型以及综合型的题目.靠死记硬背、牺牲速度换取高分的时代不存在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五:题海战术,追求数量.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做题越多,见过的题类就越多,对解题越有利.其实,并不是做题越多越好,多买几本参考书就能产生效果.题是要做,但要有针对性地做题,明确思路,掌握规律,熟悉方法是最重要的.若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做题,学习成绩会提高更快.
误区六: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解题之前认真读题目,正确领会题意,通过思考仔细推敲,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有了一审慢才能有二做快,审题不细致,不全面,必然会导致快解不快,甚至出现错解或误解.所以要做到审题慢而细,做题快而准.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以上为个人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牢固做好高三一轮复习,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