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我来答
甘怜桖Vl
2013-10-14 · TA获得超过10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2万
展开全部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因而,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话题。 正如笔者在文② 中指出的,改善课堂提问 体系 ,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是改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在教案的设计、反思与研究中,都需要反思提问的有效性,逐步完善提问体系,特别是提问涉及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有效性更强。在这里,有效的问题是指,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那些问题。这些 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即通过它们来影响学生动手操作,或者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调控提问的难度 俄罗斯 著名的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 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 3 个 层次 :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③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 3 个 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 不断转化 , 螺旋式上升。 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 ,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 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 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 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 , 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 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 , 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对于 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的刻画 , 我们可以借鉴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 ,用
刻画问题的难度 , 其中 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 , p 表示这个班级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人数。显然 , 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 0 时, 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此时 问题太容易 ;当 n 为 1 或接近 1 时, 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 说明问题太难。一般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 , 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在教案的反思研究中,针对提问的难度,我们完全可以凭着已有的经验,借助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做出合适的判断,尤其是对于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二) 调控提问的频度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变化,“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着实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似乎多,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问题(可有可无),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关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效果其实并不佳,而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的问题系统。而“满堂跑”似乎学生“动起来了”,但这种“动”仅仅体现在活动上而未必是思维上,真正有效的课堂“动”在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强化学生对事实的理解和建构过程,丰富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这种“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体现在手脑合一的协调发展。 调控提问的频度,既可以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调整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反思性研究。 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 , 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 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调整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那么,在学生回答之前究竟需要多久的等候时间?这个问题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同等重要。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 3 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 15 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四)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问题系统需要搭配各类问题。其中,各类问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封闭型问题与开放型问题。封闭型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 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的答案 ,仅仅 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 、 不循常规 、 寻找适当的解题方法的问题。设置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加里 .D. 鲍里奇认为 ,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 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3 ;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 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4 为宜。 另外,教师提问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复杂水平提出复杂层次不同的问题。在一些群体差异加大的班级中一种设计问题的方式是,应该使得各个认知层次上的不同回答都是正确的,虽然有的学生的回答并不完整,但你在评价的时候应该以问题所要求的行为复杂程度及学生对这种问题的反应能力为依据。 在教案反思研究中,对于已经形成的课堂提问系统需要反思,对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课堂提问的频度也需要反思,这都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的素质、习惯,以及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更要精心编排问题系统、问题串的前后关联,估计每个问题持续的时间和学生可能的反应。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系统,反思其实效性和完备性,才能有备无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