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 我来答
百度网友9a03973
高粉答主

2019-05-09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1
展开全部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扩展资料: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日本国)

百度网友8198f2e
高粉答主

2019-02-25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33
展开全部

1、汉光武帝时期

中日交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光武帝时期。根据《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即公元57年,倭奴国(即日本)派使臣来华,汉朝光武帝赠予“汉倭奴国”金印一枚,表达的意思为“感其远道而来”且“冀其臣服”的意思,该印现藏于日本福冈市。

从汉朝赠予“汉倭奴国”金印和对日本的称呼可以看出,汉朝是将日本作为臣服国即藩属国进行对待的。当时日本分裂为100多个国家,而倭奴国位于今天的九州岛上。

2、魏国访日

公元247年,邪马台国与狗奴国又发生军事冲突,卑弥呼女王派遣载斯、乌越出使曹魏,向魏国求助,希望魏国能够派兵消灭狗奴国,但魏帝曹芳并未参与战争,仅派遣塞曹掾史张政携带诏书及黄幢前往日本诏谕狗奴国,但是狗奴国王对魏国诏令根本未予理睬。这是中国出访日本的最早记录。

3、隋唐时期

至隋唐时期,日本出于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制度的目的,多次遣使和中国修好,公元630年-公元894年,两百多年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高达19次,其中成功到达都城长安的就有13次之多。

日本出使唐朝一般不超过四只船,人数约为120人左右,所选拔的遣唐使都是在各领域比较有才能的人才。

4、宋元时期

北宋建立后,公元983年,日本僧人裔然搭乘宋朝商人陈仁爽、陈仁满的船到中国,拜访了中国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并受到宋太宗的盛情接待,赠其“法齐大师”称号。裔然在北宋生活了4年,公元987年,携大藏经、释迦像及十六罗汉画像等回国。回国之后,公元988年,裔然派弟子嘉因来宋进献礼物。

公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及其弟子7人,搭乘宋朝商船到中国,受到当时皇帝宋神宗的接见。宋神宗送给日本朝廷一封亲笔信和不少礼物,请成寻带回,表达和谐睦邻友好的意愿。

5、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

清朝后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家实力快速上升。

1871年6月,日本派全权大使到中国,与清政府谈判,企图签订不平等条约,遭到拒绝,结果只签订了对等条约:《中日修好条约》。

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利益,不久日本就单方面宣布条约作废,但第二年又要求修改条约,加入最惠国条款,同样遭到清政府拒绝。

6、新中国时期

1972年9月29日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9月25日,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

田中一行到达北京,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人到机场欢迎。25日至28日,周恩来与田中角荣进行了4次会谈。29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扩展资料:

从改善双边关系和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中方拿出了最大诚意与日方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用日方的观点来说,安倍也走出改善日中关系的第一步。

共识确认了双方将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是对两国关系的“正本清源”。共识还针对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最后,共识重新构建两国政治互信,为重启双边对话奠定基础。

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会因为有了四点原则共识就会得到彻底的解决,两国关系也不会因为有了四点原则共识就有很好的发展。

日方希望从中国获得经济和安全的两方面利益,实现政经分离。在安全利益上,日方想用自己的想法来规范中国,可以预见,中日在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的危机管控谈判将非常艰难。

中日关系发展不会是一片坦途,既合作又斗争将是常态。更坦白地说,未来发展中日关系,将是以斗争求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联合声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回忆FG5
推荐于2018-02-16 · TA获得超过1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8.5万
展开全部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和日本有来往,早在秦朝,汉武帝派5000童男童女到蓬莱仙岛求取不死仙丹。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日本的文字史料中资料含糊不清。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大约是新石器时代),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东汉和日本人的交往,这个时候有史料记载 有史记载始于东汉初年。日本有使臣入觐大汉光武皇帝。时赐日使者“汉委奴国王”印 唐朝时期日本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政制方面: 日本派往留唐的学生及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日本,日本孝德天皇对中国文化大表仰慕,遂模仿唐代之政制,推行「大化革新」,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文字方面: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采用汉字楷书偏旁而造「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取汉字草书偏旁而造「平假名」,为日本现行文字之始。宗教方面: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留居当地十多年,不仅将佛教律宗传入,还把有关建筑、绘画及草药知识传入日本。日本学问僧来华学习佛法,并将佛教传回日本,使佛教渐流行於日本社会。 文化方面: 中国的天文历法、教育、文学、艺术、生产技术、服饰、娱乐、坐卧习惯亦陆续在唐朝传入日本;中国节令风俗如中秋、除夕等亦传至日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是仿唐代长安而建。 遣使来华: 日本不断派「遣唐使」组成使节团来华,二百多年间共成行十九次,包括大使官员、学生、医生等,他们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深入学习,回国后多以传播。 再以后的朝代中虽然中国和日本有来往,但是没有唐朝那时来往的频繁。 宋朝时日本和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一些商贸交易。明朝时,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宁波与广州三处,设市舶司。到了明朝中叶,由于沿海地区常遭日本倭寇骚扰,至公元1522年,封闭泉州与宁波二港口,仅留广州。向外出口是瓷器,茶叶,铁矿,煤炭等,但是大部分是对明朝的官方贸易,进贡型的。明中叶一些不法商人勾结日本海盗对我国沿海城市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就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族英雄。 清朝第2次鸦片战争期间,日本趁火打劫,侵略台湾不利,被迫退兵。(日本对中国台湾岛的侵略从此开始。)并借机以武力吞并琉球群岛。 由于朝鲜内乱,中国在朝鲜国王请求下出兵平叛,因而在朝鲜牙山等地驻有军队。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朝运兵船,战争于是爆发。中国陆军由于平壤之战失利,被迫退回国内。日本人不依不饶,继续侵略我国东北,并在1894年11月制造有名的旅顺大屠杀。(不能忘却的血债。)而在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产物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和威海卫海战中接连失利,惨遭覆灭。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4年2月6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沙俄占领下的旅顺口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置国家主权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无耻地宣布在这场战争"严守中立",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作战场,并命令各地方官吏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教堂。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从而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1905年12月22日 清廷外务部总理大臣亦新与日本外相小村寿太朗在北京签署《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其内容主要有: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其相关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允许日本在奉天、营口等地划定租界和直接经营安奉铁路,允许日本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森林等。 1915年1月18日,日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等。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派陆征祥、曹汝霖同日本代表秘密谈判。至5月9日,在日本的最后通牒之下,袁世凯被迫接受二十一条大部分条款,史上称为五九国耻。 1916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私人代表西原龟三与曹汝霖等,在北京就交通银行第一次借款500万日元达成协议。这是段祺瑞任内阁总理后,为实现"武力统一"的野心,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拿中国的土地、矿山、森林、铁路等资源作抵押,大量向日本借款即"西原借款"的开始。段利用日本的借款,在日本军官的帮助下,以参加一战为借口组建了三个师、四个混成旅,成了一支很有威慑力的武装力量。段祺瑞成了日系军阀的代表人物。 1929年及以后数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势力崛起,加紧向外抑张,与英、法等国矛盾加剧。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更欲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而中国国内国共内战的时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独占中国。日本人象蝗虫飞过一样寸草不留,剥夺一些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料,妄图把中国变成他的粮仓与能源基地。 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日本军队还对中国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还使用毒气等生化武器来杀伤中国军民。中国平民则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约为3800亿美金。 建国后1971年基幸格访华,日本也称时机实现了和中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时至今日,中日外交跌宕起伏,坎坎坷坷。
记得采纳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妇蚱候小铠讯技3610
2014-06-19 · 超过6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60.2万
展开全部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二、日本遣隋使 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574年至622年)摄政。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天皇为此新建了宾馆,并派出彩船30艘热烈欢迎。隋使进入日本京城时,日本方面派遣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接待。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13次。 日本初期派出的遣唐使规模不大,一般每次出动一、二条船,每船约载120人。8世纪后,规模扩大,组织完备,制度也大体固定下来。一般每次五、六百人,分乘四只船前来中国,因此,“四只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遣唐使的同义语。遣唐使的官员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迎送留学生和学问僧。许多遣唐使、留学生及学问僧的学术和艺术造诣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作为对遣唐使的回聘,唐王朝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密切了相互关系。中国的书籍、货物等也随两国使节大量输入日本。621年,唐王朝开始发行货币“开元通宝”,通过中国使节和日本遣唐使,被大量带入日本,在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的日本全国曾被大量发现,有数万枚。1970年10月,在中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即唐朝长安城兴化坊原址,出土了五枚贺廓方孔“和同开尔”银币,它是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仿唐朝“开元通宝”的形状铸造发行的。 日僧空海与王羲之 中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受到极大的重视。日僧空海(又称弘法大师)(774年至835年)留唐时,以当时著名书法家韩方明为师友,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努力钻研各种笔体,被誉为“远绍羲献”。他还与橘逸势、嵯峨天皇同称精通书法“三笔”,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据日本史书《高野物语》记载,传说唐朝皇帝宫殿上的王羲之墨迹,因墙壁损坏以致墨迹不全,知道空海精于王氏书法,请其补写,几与原迹一样。这个故事成为中日书法交流史上的佳话。 八、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东渡弘法,为此,鉴真在12年间曾5次开航东渡,但都因故遭到失败。748年的第5次东渡中,鉴真和随行人员在东海上遇到台风,漂流到海南岛,后几经辗转,才返回扬州。在这期间,鉴真失去了他亲密的弟子祥彦和日本僧荣睿,他自己也因受暴热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过了5年,66岁高龄的鉴真应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的要求第六次东渡。753年12月,终于乘日本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在鹿儿岛的秋目浦登陆。翌年2月,鉴真一行抵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热烈欢迎。日本朝廷派特使慰问,并委以授戒权。鉴真成为日本律总宗的开山祖,对日本佛教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鉴真还带去了一批有艺术、医学、建筑等专业知识人材,并带去了大量书籍、工具和技术。鉴真虽双目俱盲,但凭嗅觉鉴定药物,为日本民众看病,治愈疑难病症。光明皇太后患病时,鉴真献药,医治有效。鉴真率弟子在奈良营造著名的唐招提寺,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763年5月,鉴真以76岁高龄寂化于奈良。鉴真临终前,由其弟子为其塑造干漆夹宁像,表现出鉴真坚强的意志和安详的风度,是一件珍贵的艺术杰作,被日本人民奉为“国宝”。 1980年4月,鉴真像在唐招提寺住持森本长老陪同下回国“探亲”,先后在扬州和北京展出。为纪念鉴真像“回国探亲”,当时的日本裕仁天皇特意向唐招提寺赠送一只香炉。邓小平指出: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