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他们是怎样分类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4个回答
2014-06-12
展开全部
除太阳以外,还有行星、卫星、彗星
行星,又可分为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
大行星又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是体积小,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无光环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特别是体积大,以氢、氦、甲烷等为主要成分,有光环。
矮行星以冥王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太阳系外围。
小行星以第谷神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木星与火星之间
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即为卫星,比较多,如土星自己就有23颗卫星,比较有名的有月球、木卫一、二、三、四,土卫六等。
彗星,较著名的有哈雷等,有些彗星周期长达数千年,还有很多彗星我们尚未观测到。慧星分裂会在原轨道上形成流星雨带,当地球掠过时,就会产生流星雨。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行星,又可分为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
大行星又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是体积小,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无光环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特别是体积大,以氢、氦、甲烷等为主要成分,有光环。
矮行星以冥王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太阳系外围。
小行星以第谷神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木星与火星之间
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即为卫星,比较多,如土星自己就有23颗卫星,比较有名的有月球、木卫一、二、三、四,土卫六等。
彗星,较著名的有哈雷等,有些彗星周期长达数千年,还有很多彗星我们尚未观测到。慧星分裂会在原轨道上形成流星雨带,当地球掠过时,就会产生流星雨。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