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怎样在历史教学起到优化作用的
展开全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合成性强、交互性强等诸多的优点,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进历史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虽然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这一举措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有一位教师在上“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把有关冷战的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在了课件上,包括背景、含义、表现、实质、影响等,以及每个知识点相应的图片、文字、史料,还在课件里加入了四个视频资料,这样总共加起来这个课件达到了40多页。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容量过大,整堂课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无法跟上思路,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先选择教学媒体,然后再去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就变得本末倒置了。
(2)画蛇添足,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可以在课本上找出的简单问题堂而皇之地写在投影上,把可以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提纲也照搬照套到课件上,这样的运用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甚至有的教师还把与本节课不是十分贴切的资料也在课堂上展示,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在观看完相关的资料之后,不知道用处何在,只是觉得挺热闹而已。教师的这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往往使学生摸不到头脑,甚至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
(3)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这是目前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演示或者是展示的层面上,缺乏加工和再创造,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所用的资源不能和重点内容重点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启发思维,缺乏实效性。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创造性地整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简单化倾向,不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需求等等一些实际的情况。
二、解决的方法
(1)合理设计,层次分明。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内容时,首先请同学结合屏幕投影的画面来给大家讲一下《九色鹿》的故事,然后老师介绍到:“这三幅美丽的图画就出自于敦煌257窟的精美壁画,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敦煌的资料一起欣赏一段有关敦煌的视频,边看视频边思考敦煌的艺术价值是什么。”视频中丰富清晰的壁画、悠扬的乐曲与适时的解说使学生体会到了敦煌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创造,最后学生归纳为“敦煌艺术是隋唐艺术的一个缩影,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等。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从看图讲故事到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及进一步归纳得出敦煌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做到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使用,都应当紧扣学习主题和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2)加工创造,突出重点。一位教师在完成“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新课导入之后,介绍到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有一定的差别,在元朝以前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学生看视频。视频介绍了蒙古族的发祥地、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若干段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加工,配以解说制作而成的。这种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不但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营造出历史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使得教学节奏明快而紧凑,教师在课堂上也能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能力对资料进行搜集、筛选、重组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3)有效互动,激发火花。由于没有生活在科举考试的那个年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举考试的形式,一位教师在“科举制的创立”的课堂上制作了一个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小游戏,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进行考前热身,让学生带着投影上有关隋唐科举制内容的六个问题,认真仔细阅读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两个子目,然后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演示唐代科举考试的过程。从投牒自荐到州县考试再到省试和放榜,其中学生在州县考试和省试的环节被老师分成两大组对科举制相关内容进行抢答,学生为了“中榜”积极应答,你追我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上通过互动游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寻找答案,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作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铺垫。
教师更新教学技能,锤炼书本知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把书本中没有的故事、视频、图片创造性地搬上屏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需要把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更好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能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变照本宣科为情境体验,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协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变抽象为具体,但是它却不能代替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的变化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升教学的整体功效。
其次,课件设计要考虑实用性原则,突出重点。课件一定要简明清晰,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字体也不能太小,版面不能过于花哨,视频也不能太长,每一设计都要考虑到它实际操作时所应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有效的信息,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
第三,教学设计注意主体性原则,注意“留白”。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适当的“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积极思维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应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为原则。教师应积极探索,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这一举措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有一位教师在上“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把有关冷战的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在了课件上,包括背景、含义、表现、实质、影响等,以及每个知识点相应的图片、文字、史料,还在课件里加入了四个视频资料,这样总共加起来这个课件达到了40多页。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容量过大,整堂课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无法跟上思路,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先选择教学媒体,然后再去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就变得本末倒置了。
(2)画蛇添足,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可以在课本上找出的简单问题堂而皇之地写在投影上,把可以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提纲也照搬照套到课件上,这样的运用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甚至有的教师还把与本节课不是十分贴切的资料也在课堂上展示,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在观看完相关的资料之后,不知道用处何在,只是觉得挺热闹而已。教师的这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往往使学生摸不到头脑,甚至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
(3)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这是目前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演示或者是展示的层面上,缺乏加工和再创造,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所用的资源不能和重点内容重点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启发思维,缺乏实效性。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创造性地整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简单化倾向,不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需求等等一些实际的情况。
二、解决的方法
(1)合理设计,层次分明。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内容时,首先请同学结合屏幕投影的画面来给大家讲一下《九色鹿》的故事,然后老师介绍到:“这三幅美丽的图画就出自于敦煌257窟的精美壁画,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敦煌的资料一起欣赏一段有关敦煌的视频,边看视频边思考敦煌的艺术价值是什么。”视频中丰富清晰的壁画、悠扬的乐曲与适时的解说使学生体会到了敦煌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创造,最后学生归纳为“敦煌艺术是隋唐艺术的一个缩影,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等。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从看图讲故事到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及进一步归纳得出敦煌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做到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使用,都应当紧扣学习主题和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2)加工创造,突出重点。一位教师在完成“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新课导入之后,介绍到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有一定的差别,在元朝以前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学生看视频。视频介绍了蒙古族的发祥地、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若干段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加工,配以解说制作而成的。这种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不但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营造出历史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使得教学节奏明快而紧凑,教师在课堂上也能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能力对资料进行搜集、筛选、重组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3)有效互动,激发火花。由于没有生活在科举考试的那个年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举考试的形式,一位教师在“科举制的创立”的课堂上制作了一个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小游戏,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进行考前热身,让学生带着投影上有关隋唐科举制内容的六个问题,认真仔细阅读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两个子目,然后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演示唐代科举考试的过程。从投牒自荐到州县考试再到省试和放榜,其中学生在州县考试和省试的环节被老师分成两大组对科举制相关内容进行抢答,学生为了“中榜”积极应答,你追我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上通过互动游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寻找答案,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作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铺垫。
教师更新教学技能,锤炼书本知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把书本中没有的故事、视频、图片创造性地搬上屏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需要把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更好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能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变照本宣科为情境体验,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协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变抽象为具体,但是它却不能代替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的变化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升教学的整体功效。
其次,课件设计要考虑实用性原则,突出重点。课件一定要简明清晰,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字体也不能太小,版面不能过于花哨,视频也不能太长,每一设计都要考虑到它实际操作时所应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有效的信息,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
第三,教学设计注意主体性原则,注意“留白”。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适当的“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积极思维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应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为原则。教师应积极探索,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