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习作4怎么写(要范文)好一点的 速度告诉我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好朋友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梦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会梦了、醉了,梦见自己成了平遥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纸红红的脸庞.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梦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会梦了、醉了,梦见自己成了平遥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纸红红的脸庞.
展开全部
好朋友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梦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会梦了、醉了,梦见自己成了平遥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纸红红的脸庞.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梦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会梦了、醉了,梦见自己成了平遥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纸红红的脸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13
展开全部
朋友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 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喜马拉雅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08
展开全部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02
展开全部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我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 ... ...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回答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哈哈哈... ... ”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