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豆丁网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么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实质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以深厚的思想内涵、严谨的内部结构、鲜明的体系特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当前,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就必须把握它的科学体系;也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深厚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是科学发展观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但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就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那三句话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内容一样.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等言简意赅的语言,高度概括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本质及要求,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语言的凝练,表明这一理论概括程度高而覆盖面广,并不是理论内涵的单薄.如关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见,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简短的十几个字,更不能理解为一般的个别论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一个简明概括,那就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深刻 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其内涵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树立三种意识、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形成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内涵各有侧重,是科学发展观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化和延伸;内容上它们又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和最新体会,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丰富和发展.它们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良性互动.随着上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融合与渗透,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理论,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逐步成为一个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着统领作用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发展观,在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在推动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清晰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体系都是有层次的,各层次所具有的基本观点,依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是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四大战略思想为理论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为主要范畴,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涵盖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处于第一层次的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世界观理论,又是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它强调要“求四真”、“务四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是我们党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主要回答和解决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方法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处于第二层次的是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提出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的构成要件.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把它提到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注重的是转换中国原来的发展模式,谋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注重的是协调利益关系,改变转型期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三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明确形成党的五大执政能力的建设体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贯穿党生命始终的一项根本建设和根本工程,注重的是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某些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注重的是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是关于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注重的是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为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四大战略思想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相互贯通, 相互转化,共同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中.
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措施等,属于科学发展观的“细目”,具体体现为十个理论范畴:“发展机遇论”,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实质论”,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道路论”,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论”,强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任务论”,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动力论”,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发挥改革、科技、开放的动力作用,尤其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发展主体论”,强调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平发展论”,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保障论”,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申“两个务必”,倡导“三个为民”、“三个执政”、建设“五大能力”,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及正确的群众观,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这一系列范畴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逻辑的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由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些范畴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严密的逻辑结构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高屋建瓴、气势恢宏.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是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运用和阐发;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理论,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与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回答和解决了重大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吸收已有的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分,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面临的这个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的理论求解,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系列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上进行突破,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实践是创新理论的源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从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当前,我们党的最大实践虽然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新变化和新问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问题,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人民广泛的认同,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威力,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宽广的世界视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是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积极借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国际发展环境,科学判定世界发展潮流,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了自觉回应.科学发展观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发展的旗帜,并在旗帜上写上了新的内容,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负责、为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谋利益的宽广襟怀.
鲜明的体系特征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在形成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体系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
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包容性越来越强,成为囊括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随着包容性的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提升,从一开始的应对与解决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挑战层面,上升为世界观方法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指导方针层面,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求实性.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发展观.“求四真”、“务四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整体性.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要通过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整体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整体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民族性.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上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语言,准确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点,具有中国气派,容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解接受和自觉实践,真正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人文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纳入了发展观范畴,强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和每个人的深切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等社会主义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中再一次得到重申和强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理论立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于发展观之中,这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以上各部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着力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有围绕中心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完全符合关于科学理论体系的判断条件,是一个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我们必须高举的又一面伟大旗帜.
深厚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是科学发展观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但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就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那三句话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内容一样.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等言简意赅的语言,高度概括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本质及要求,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语言的凝练,表明这一理论概括程度高而覆盖面广,并不是理论内涵的单薄.如关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见,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简短的十几个字,更不能理解为一般的个别论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一个简明概括,那就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深刻 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其内涵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树立三种意识、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形成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内涵各有侧重,是科学发展观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化和延伸;内容上它们又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和最新体会,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丰富和发展.它们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良性互动.随着上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融合与渗透,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理论,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逐步成为一个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着统领作用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发展观,在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在推动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清晰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体系都是有层次的,各层次所具有的基本观点,依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是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四大战略思想为理论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为主要范畴,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涵盖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处于第一层次的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世界观理论,又是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它强调要“求四真”、“务四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是我们党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主要回答和解决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方法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处于第二层次的是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提出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的构成要件.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把它提到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注重的是转换中国原来的发展模式,谋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注重的是协调利益关系,改变转型期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三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明确形成党的五大执政能力的建设体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贯穿党生命始终的一项根本建设和根本工程,注重的是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某些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注重的是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是关于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注重的是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为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四大战略思想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相互贯通, 相互转化,共同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中.
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措施等,属于科学发展观的“细目”,具体体现为十个理论范畴:“发展机遇论”,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实质论”,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道路论”,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论”,强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任务论”,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动力论”,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发挥改革、科技、开放的动力作用,尤其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发展主体论”,强调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平发展论”,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保障论”,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申“两个务必”,倡导“三个为民”、“三个执政”、建设“五大能力”,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及正确的群众观,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这一系列范畴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逻辑的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由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些范畴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严密的逻辑结构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高屋建瓴、气势恢宏.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是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运用和阐发;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理论,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与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回答和解决了重大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吸收已有的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分,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面临的这个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的理论求解,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系列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上进行突破,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实践是创新理论的源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从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当前,我们党的最大实践虽然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新变化和新问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问题,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人民广泛的认同,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威力,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宽广的世界视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是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积极借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国际发展环境,科学判定世界发展潮流,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了自觉回应.科学发展观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发展的旗帜,并在旗帜上写上了新的内容,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负责、为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谋利益的宽广襟怀.
鲜明的体系特征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在形成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体系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
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包容性越来越强,成为囊括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随着包容性的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提升,从一开始的应对与解决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挑战层面,上升为世界观方法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指导方针层面,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求实性.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发展观.“求四真”、“务四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整体性.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要通过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整体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整体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民族性.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上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语言,准确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点,具有中国气派,容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解接受和自觉实践,真正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人文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纳入了发展观范畴,强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和每个人的深切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等社会主义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中再一次得到重申和强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理论立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于发展观之中,这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以上各部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着力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有围绕中心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完全符合关于科学理论体系的判断条件,是一个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我们必须高举的又一面伟大旗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