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身处动荡的社会变革的时代,时周室日趋衰微,国际间诸侯的互相兼并,各国内部权臣,氏族与公间的权力争夺日益扩大,孔子目睹时艰,抱求世弘志,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惜未受主政者所重用,乃退而致力于教育及整理古代文献,对后世之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说,庄子称为「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中心思想在「仁」,而「仁」则以爱人为中心,自近远,一步步向外推广,以达「泛爱众」的境界,在「仁」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形上、伦常、政治、教育观念。
就形上及宗教观而言
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是碓论。<论语>亦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故吴康在<诸子学概要>上分析「孔子教义,似缺乏欧洲式的形而上学与宗教思想。」综合<论语>一书有关「天」、「性」、「命」的叙述不多。子贡亦明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首就「天」而论:<论语>中涉及天的意义有三,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是!」属于自然情态的天。曰:「天生德于予。」「天厌之。」是偏于人格化的实体存在,属于主宰的天。曰:「获罪于天,无所祷己。」是属于义理的天。可见孔子的「天」的观念徘徊在上述各义之间,而且其词简约。至于「性」孔子仅:「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未有明碓指出其属于善或属于恶。至于「命」,<论语>所载有三,曰:「道将行也与?命也,道之所废也与?命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细析孔子所称之「命」或「天命」,盖主观之最高指导原理为人生行事所归倚的终极标准。此标准只是一个指导作用,似乎宿命的意味并不浓厚。至于「鬼神」,孔子仍抱「存而不论」的态度,如孔子病危,子路请求祈祷,孔子婉言拒绝。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他知大道。故孔子答子路问鬼神生死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然古代社会尊奉祖先祟奉拜的宗庙之祭,为古代先民生活之一大事,孔子承古代文化的遗绪,其尊祟丧祭之礼基于道德观念而立言,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指出祭祀时须持诚敬之心,恍若有神临于其上,遂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乃植根于道德之宗教行为,非有迷信徼福之意存于其间也。
就人生伦理观而言
孔子的人生哲学旨在使人遵循五项标准而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合于义,立于礼。」从人类共通性而言曰:「道」;从个人修养言曰:「德」;「道」之本质为「仁」;「德」之本质为「义」。仁义之外表为「礼」。而此五者,孔子又以「仁」为中心,是天下伦理的总纲。「道」为真理之名;「仁」为真理之质,合而称「仁道」。<中庸>曰:「仁者,人也。」人为个实物,而仁即此实物之本质,合而曰「人道」。仁亦即人与人之间和洽相处,合乎礼节的做人标准。求仁的方法<论语>中述孔子与其弟子论仁之处极多,综合而论:从修已言,孔子言「克已复礼」。从行事言,孔子答樊迟问仁曰:「爱人仁」。以爱人为依归,做人的标准在心为「慈」;在行为爱。至于爱的表现积极为「忠」;消极为「恕」。进一步而言,尽已是为「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便是忠的表现。推已是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恕的表现。<论语>中载孔子尝对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又尝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已。」则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便是「忠」、「恕」,亦即仁了。仁是完美人格的表现,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由是观之,孔子的仁道是由忠、恕之心的推广,遂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就政治观而言
孔子以弘道救世为已,任抱负在政治,旨在修已以安百姓,主张从整饬伦常秩序入手,以促进人群幸福,而以教化为达到政治建设之手段。首先孔子主张「正名」,认为社会秩序的混乱根源在于一切不正。故政治的目的即在矫不正。曰:「政者正也」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正,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要教人「循名责实」。孔子答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知孔子的正名为政治上、社会上的名分秩序一乱,便会上下解体了。其次,主张「立信」,孔子答子贡问政曰:「民无信不立」。然如何立信,孔子认为当政者须以身作则,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则先正已而后正人也。再其次,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人治」为本,以「德治」为体,而以「礼治」为用。曰:「为政在人」,并强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在位施政原理在「德治」,目的在感化,曰:「为政以德,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国家专靠强权暴力的统治是不会长治久安的,故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从而又提出礼治的精神,曰:「上好礼,民莫敢不敬。」故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教化为政治的原则,而主张教要合一。
就教育观念而言
孔子以前学术存在官府,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老幼、贤愚一律施教,实行「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主张「因材施教」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且因材施教又可以发展个性,亦可补其所短。在施教时注重启发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常用问答方法使学生思考,故主张学习与思者并重,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具体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说,庄子称为「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中心思想在「仁」,而「仁」则以爱人为中心,自近远,一步步向外推广,以达「泛爱众」的境界,在「仁」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形上、伦常、政治、教育观念。
就形上及宗教观而言
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是碓论。<论语>亦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故吴康在<诸子学概要>上分析「孔子教义,似缺乏欧洲式的形而上学与宗教思想。」综合<论语>一书有关「天」、「性」、「命」的叙述不多。子贡亦明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首就「天」而论:<论语>中涉及天的意义有三,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是!」属于自然情态的天。曰:「天生德于予。」「天厌之。」是偏于人格化的实体存在,属于主宰的天。曰:「获罪于天,无所祷己。」是属于义理的天。可见孔子的「天」的观念徘徊在上述各义之间,而且其词简约。至于「性」孔子仅:「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未有明碓指出其属于善或属于恶。至于「命」,<论语>所载有三,曰:「道将行也与?命也,道之所废也与?命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细析孔子所称之「命」或「天命」,盖主观之最高指导原理为人生行事所归倚的终极标准。此标准只是一个指导作用,似乎宿命的意味并不浓厚。至于「鬼神」,孔子仍抱「存而不论」的态度,如孔子病危,子路请求祈祷,孔子婉言拒绝。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他知大道。故孔子答子路问鬼神生死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然古代社会尊奉祖先祟奉拜的宗庙之祭,为古代先民生活之一大事,孔子承古代文化的遗绪,其尊祟丧祭之礼基于道德观念而立言,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指出祭祀时须持诚敬之心,恍若有神临于其上,遂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乃植根于道德之宗教行为,非有迷信徼福之意存于其间也。
就人生伦理观而言
孔子的人生哲学旨在使人遵循五项标准而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合于义,立于礼。」从人类共通性而言曰:「道」;从个人修养言曰:「德」;「道」之本质为「仁」;「德」之本质为「义」。仁义之外表为「礼」。而此五者,孔子又以「仁」为中心,是天下伦理的总纲。「道」为真理之名;「仁」为真理之质,合而称「仁道」。<中庸>曰:「仁者,人也。」人为个实物,而仁即此实物之本质,合而曰「人道」。仁亦即人与人之间和洽相处,合乎礼节的做人标准。求仁的方法<论语>中述孔子与其弟子论仁之处极多,综合而论:从修已言,孔子言「克已复礼」。从行事言,孔子答樊迟问仁曰:「爱人仁」。以爱人为依归,做人的标准在心为「慈」;在行为爱。至于爱的表现积极为「忠」;消极为「恕」。进一步而言,尽已是为「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便是忠的表现。推已是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恕的表现。<论语>中载孔子尝对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又尝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已。」则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便是「忠」、「恕」,亦即仁了。仁是完美人格的表现,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由是观之,孔子的仁道是由忠、恕之心的推广,遂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就政治观而言
孔子以弘道救世为已,任抱负在政治,旨在修已以安百姓,主张从整饬伦常秩序入手,以促进人群幸福,而以教化为达到政治建设之手段。首先孔子主张「正名」,认为社会秩序的混乱根源在于一切不正。故政治的目的即在矫不正。曰:「政者正也」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正,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要教人「循名责实」。孔子答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知孔子的正名为政治上、社会上的名分秩序一乱,便会上下解体了。其次,主张「立信」,孔子答子贡问政曰:「民无信不立」。然如何立信,孔子认为当政者须以身作则,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则先正已而后正人也。再其次,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人治」为本,以「德治」为体,而以「礼治」为用。曰:「为政在人」,并强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在位施政原理在「德治」,目的在感化,曰:「为政以德,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国家专靠强权暴力的统治是不会长治久安的,故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从而又提出礼治的精神,曰:「上好礼,民莫敢不敬。」故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教化为政治的原则,而主张教要合一。
就教育观念而言
孔子以前学术存在官府,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老幼、贤愚一律施教,实行「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主张「因材施教」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且因材施教又可以发展个性,亦可补其所短。在施教时注重启发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常用问答方法使学生思考,故主张学习与思者并重,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具体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展开全部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
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
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
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
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
“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
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
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
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
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
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
“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
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