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思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2.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3.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4.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2.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3.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4.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思维定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思维表现了某种趋向性,这种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是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常常阻碍人们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向多向性和发散性转变。
在文学活动中,启发幼儿的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优美的语言艺术,能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时,老师提问“狐狸是怎样让乌鸦开口的?”甲幼儿回答说“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请你唱一首吧!”乙幼儿回答“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唱一首给我听吧!”由此可见,乙幼儿的思维受到甲的影响,产生一种倾向,出现了定势。这时,老师在肯定幼儿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疏导,“谁还能想想乌鸦还可能怎么说?”在教学《三只蝴蝶》时可以设计问题:“谁会想想三只美丽的蝴蝶还可以怎么说呢?”他们各自思考着,互相议论着,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开阔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讲述中,丰富幼儿的想象。
讲述活动是由老师提供的凭借物,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能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如在《猫医生过河》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猫医生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过河?”让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在一次拼图讲述中,老师给出了太阳,花,香蕉和小姑娘的单个图片,让孩子把图片布置成一幅画,再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进行描述,展开想象,创设背景,然后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一段话。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思维新颖的作品。他们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大胆创新,把学过的词汇自如运用到讲述中,个个设计的有特色,思路也新。大大提高了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促进了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在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谈话是一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欢谁》中,老师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一种水管,工厂里排出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净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去想问题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师随时可以加以引导,唤起幼儿的联想,扩散幼儿的思维,寻找与别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幼儿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以宽松、愉快的氛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常设计活动情景,让幼儿直接感知形象,描述形象,想象内容的扩展。如在教学诗歌《小熊过桥》后,老师能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一幅大背景图,每组设有小背景图和动物卡片,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开始部分“小熊昨天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它过桥时遇到了难题,问题在哪里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完后让孩子自由讨论,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根据形象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组合拼图,讲出了一个个情节生动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等等,由于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讲述,幼儿的构思各不相同,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定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思维表现了某种趋向性,这种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是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常常阻碍人们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向多向性和发散性转变。
在文学活动中,启发幼儿的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优美的语言艺术,能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时,老师提问“狐狸是怎样让乌鸦开口的?”甲幼儿回答说“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请你唱一首吧!”乙幼儿回答“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唱一首给我听吧!”由此可见,乙幼儿的思维受到甲的影响,产生一种倾向,出现了定势。这时,老师在肯定幼儿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疏导,“谁还能想想乌鸦还可能怎么说?”在教学《三只蝴蝶》时可以设计问题:“谁会想想三只美丽的蝴蝶还可以怎么说呢?”他们各自思考着,互相议论着,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开阔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讲述中,丰富幼儿的想象。
讲述活动是由老师提供的凭借物,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能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如在《猫医生过河》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猫医生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过河?”让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在一次拼图讲述中,老师给出了太阳,花,香蕉和小姑娘的单个图片,让孩子把图片布置成一幅画,再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进行描述,展开想象,创设背景,然后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一段话。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思维新颖的作品。他们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大胆创新,把学过的词汇自如运用到讲述中,个个设计的有特色,思路也新。大大提高了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促进了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在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谈话是一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欢谁》中,老师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一种水管,工厂里排出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净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去想问题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师随时可以加以引导,唤起幼儿的联想,扩散幼儿的思维,寻找与别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幼儿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以宽松、愉快的氛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常设计活动情景,让幼儿直接感知形象,描述形象,想象内容的扩展。如在教学诗歌《小熊过桥》后,老师能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一幅大背景图,每组设有小背景图和动物卡片,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开始部分“小熊昨天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它过桥时遇到了难题,问题在哪里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完后让孩子自由讨论,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根据形象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组合拼图,讲出了一个个情节生动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等等,由于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讲述,幼儿的构思各不相同,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