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共和的剧集评价
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第一次把李鸿章放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以公正的角度认识他的,一般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以前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把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描写为坏人,而《走向共和》却非常人性化、设身处地地为前人着想了。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给这些人物进行“平反”,而是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为我们也会成为先人。我们不能总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问题,应该多看他们的贡献,建立一种同情的理解 。(金羊网评)
在历史学家眼中,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早已不是简单的“卖国贼”三个字就可以结论的。然而,学术成果的“普及”似乎并不得力,李鸿章的荧屏形象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鸿章形象,让普通观众感到诧异,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说。 《走向共和》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李鸿章;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李鸿章;一个首倡洋务、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一个力图挽大厦于将倾的李鸿章;一个含诟忍辱,挣扎奋斗的李鸿章;一个奉行经世致用、埋头苦干数十年却终免不了悲剧性命运的李鸿章。该剧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把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历史的阐释,而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脸谱化的评判 。(深圳商报评) 为该剧过度美化慈禧和李鸿章,对于此二人些许误国误民的言行轻描淡写。比如他们认为,此剧甲午之败上为慈禧和李鸿章开脱淡化,反而推之于翁同龢及张謇,然而他们可能看到的显然是删减版,在一刀未删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错误的决策、而等到灾难酿成后在试图改革时又把过去错误的责任全推拖于他人,比如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将国库支出在兴建颐和园上,没钱再添购军舰加强国防,导致甲午战争惨败;又例如戊戌政变及庚子拳乱后之新政时将过去自我错误责任全推给康有为和光绪帝。而甲午战争后虽然史实上为翁同和推举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然而和李鸿章之争亦也是事实,在甲午战役前并屡次拒播银子给北洋舰队,甚至以主战派之名恶整李鸿章,而完全不顾中日军舰在甲午年差异悬殊,甲午战败翁同和亦难咎其责 。(和讯网评)
该剧剧突出洋务派,但对维新变法志士淡化处理,对翁同和及光绪帝的刻画有丑化之嫌。历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实也很新,他可以说是维新变法的第一导师,不像剧中所演的那样保守和心胸狭窄,为一己之私利与李鸿章争斗。《走向共和》有贬低翁同和抬高李鸿章之嫌。《走向共和》为翻案而翻案,为了突出李鸿章而设计的对立面翁同和,被简单化脸谱化,成为伪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从创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别人丑化李鸿章异曲同工,实在未见高明;而对于广大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则造成了严重的误导。该剧剧在对洋务运动、李鸿章等洋务人物作了新诠释的同时,却又有“矫枉过正”、过于简单化之嫌。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矛盾就很深,这在这部电视剧中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其实,如实地表现这些,更能使人感到历史的复杂与丰富 。(深圳商报评)
袁世凯在一般影视剧中都是一个绝对反面人物,绝对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凯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给人乱世枭雄的感觉,许多观众看过这部电视剧后都表示对“袁世凯”颇为欣赏,正因此,袁世凯这个人物从“无争议”到“争议巨大“ 。(深圳特区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