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张家湾的历史

 我来答
一个人挺好61
2016-05-28 · 超过5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古镇张家湾北距通州镇8公里,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东汉王霸开温水漕运、汉末曹操开泉州渠,“从泃河口入潞河”上溯运输物质;后唐赵德钧开东南河,转运新仓(今宝坻)所储之盐等,皆经张家湾。该镇所辖土桥村、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有面积不等的汉墓群,里二泗村南有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1981年在该镇所辖烧酒巷村发掘出汉代五珠钱1000公斤。唐代大历、太和年间(公元766年至公元835年),相继于该地建净业院(后改称立禅庵)、兴国寺。由此推测,自秦汉以来,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济贸易活动比较活跃。
辽金以来,燕京(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张家湾地区随之经济兴盛、人文发达。随着金朝修建中都城池,经东南河运兵输粮,“在潞水之滨”造船伐宋,张家湾和通州一样,地位更显重要。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种形式,也使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永乐六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营建物资和粮食运输骤然繁忙。此时的通惠河水势浅涩,张家湾便成了运河水运的终点。水运至张家湾的粮食和大批物资,暂存于此,再转运至北京。朝廷在张家湾设有大通关、巡检司、宣课司、提举司和料砖厂、花板石厂、铁锚厂,南北客商、百货珍奇集于张家湾,车水马龙、日日为集,商业、服务业日渐繁荣。周边储存物资之地逐渐形成聚落,今皇木厂、砖厂村即因此而得名。为保障安全,官衙委派守备一员、营兵五百守卫。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时期内,成为朝廷心腹之患。朝廷担心倭寇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明廷为保卫漕运命脉,批准了顺天府尹刘君畿关于“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的呈请,命顺天府郭汝霖、通判欧阳昱始建张家湾城。
明成化七年(1471年)以后,漕粮全部改由这里运输,南方各省漕船均至通州,运河漕船数量大增。嘉靖七年 (1528年)御史吴仲修浚通惠河,将普济闸以下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潞河。运河北端码头北移至通州土、石二坝,张家湾成为商运、客运码头,繁华依旧。清代设通判、都司管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原设于通州的潞河水马驿归并张家湾和合驿,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城内有会商30于家,当铺3家,其中既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所开设的当铺。
根据各种文史资料反映,张家湾在明代中前期,它的繁荣程度,比起通州城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整个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等所用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御转输的;京城上至皇帝百官,下到士兵百姓,日常生活开销支度,也都是仰仗从张家湾码头,肩挑车载驴驼进京的,甚至到了明嘉靖修了石坝,正兑进京的漕粮不再途径张家湾,但供奉皇家的白粮、盐引、皇木等等还是要在张家湾转运或存储。还有,来往于京城的各色旅客,也大多在这里水路换乘,所以人流整日杂沓,川流不息,从而促进了小城的商业活动和客栈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兴旺。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因为漕运需要,就在张家湾建了许多塌房,出租给客商作货栈;又据1985年北京大学编写的《北京史》记载,明“万历时,神宗又把崇文门和张家湾的商店赐给他的兄弟潞王和皇三子福王,他们在那里既征店租,又征商税,既招歇商客,又批卖商货……”如是这些说明,连明代的皇帝也看重了这块繁华的宝地。乾隆年间,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在乘舟去香河之后,写了一篇《游雀林庄记》,对途径张家湾时写道,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 张家湾与曹雪芹
百余年来,红学日盛,流派分立,著述雍世,各领风骚。但曹雪芹逝世年代与埋葬地点却争论不休未有结论。1968年,在张家湾“大扇地”里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恰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