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 我来答
野人无事不言L
2016-10-26 · TA获得超过141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24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4.9亿
展开全部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实施教育与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统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参与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以望与同仁商榷。
一、把握提问时机,适时诱导,提高问的质量。
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提问时机,适时诱导。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重视新课导入时的艺术性,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忆读书》时,我就是用提问导入新课。结合新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那部书籍对你影响最大?你最喜欢那位作家?讲给大家听听。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排除学生理解的障碍,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条件。
(二)过渡处提问,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突出学习的整体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在教学中,我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教完本课朗读后,要过渡到第二部分理解诗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乡愁?乡愁中作者要表达那些思想情感?作者又是通过那些意象来写这种情感的?根据前面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突出重点时提问,以问题为主线,联系拓展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针对性的设计问题。例如教学《犟龟》时,本课的重点是课题的理解,针对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犟龟的犟表现在那些地方?2.犟龟的犟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求学生尝试探究。突出重点,联系生活,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整体理解课文的效果。
(四)化解难点时提问,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铺设学习桥梁。
教学时,教师应该找出教学难点,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化解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理解、操练到掌握,可以设计以下题:1.礼赞一词怎么理解?2.课文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如何礼赞白杨树的?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这样,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研讨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化解教学难点。
(五)从“空白点”切入,设计问题,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由于表达的需要,不少课文往往留有“空白点”,或是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内涵,或是在课文的结尾,言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抓住这些“空白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充实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诗文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时,教师追问学生“从十五岁到八十岁,期间会有怎样的军旅遭遇呢,联系时代,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详细的替老兵诉说他的经历”。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把握课堂提问设计顺序,优化教学环节,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应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环环相扣设置问题,层层剥笋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它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一)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进行课堂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讲述《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变得快,对狗的态度先后变了5次。"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教师点拨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二)提问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铺设路桥,引领学生分析实质。
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如教学《范进中举》(吴敬梓)时,老师先问:“‘中举’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范进中举前为什么不会做活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范进中举后仍然不会做事?可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提问要由点及面 ,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师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要点设问,然后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一讽一谏,加以引申,展开问题,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解决教学难题。
(四)提问要富有创造性,引领学生发现、探究、创造,开发思维。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尽量设计开放式的问题,使之带有一定得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卖油翁》这个故事时,我启发学生道:“ 大家知道康肃公的笑吗?怎么理解这个笑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了。大家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目的。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水平和教学效率。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之间问答频率很高,讨论也很积极,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无效问题多,看似热闹,教学结果却很低。一个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才能使课堂提问收到最佳效果,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同时体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首先,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教学前教师就要设想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
(二)提问要适度适时并留有时间,促使思考,便于探讨和交流,体现量力性教学原则。
适度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中,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不贪大求全,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问题的解答距。要防止浅易——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学生容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要防止偏深——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高不可攀,“听”而生畏,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要防止空远——内容空泛,无从下手,九曲回肠,如入云雾,无法把握,耗时无益。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适时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使教学灵活有效。如教学一开始,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的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在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或满足时,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探索和研究等。
当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使问题的设置疏密相间,多少有量。教师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若题目难度过大,可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
(三)提问要注意引导和控制学情,学会灵活变通。比如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难以下手,出现“冷场”局面时,如果教师能灵活地变通一下提问的角度,就会收到曲异同工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小桔灯》一课时,最后总结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体现在她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表面上显得宽了些、太笼统,学生无所适从,出现了一时的冷场。我马上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在小姑娘的语言、动作、行为中找出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来。”课堂上顿时活了起来。可见教师课堂中灵活变通提问是极具科学内涵的。
实践表明,只有注意引导和控制并巧妙的提问,才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发挥而又不过头,才能使讨论争辩的问题展得开而又收得拢,从而收到好的教堂效果。
(四)做好课堂提问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现,更不能妄加全盘否定和讽刺;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回答的情况。如重复学生的答案;追问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明确的要点;纠正答案中的错误内容;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问题或深层次的问题;核查和评价答题学生与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等。
总之,设计好课堂问题始终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途径,一个好问题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才能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