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8-07-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虽然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知识的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16-9=?”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16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说:“我从16根里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后剩下7根,所以16-9=7。”有的说:“我先摆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给猴哥哥了9个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来的6根就是7根。”另一个学生说“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从6根里拿9根不够拿,还要从1捆里拿再拿3根出来,就是10-3=7。”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16-9=?”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16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说:“我从16根里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后剩下7根,所以16-9=7。”有的说:“我先摆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给猴哥哥了9个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来的6根就是7根。”另一个学生说“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从6根里拿9根不够拿,还要从1捆里拿再拿3根出来,就是10-3=7。”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展开全部
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几分之一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六、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用纸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纸条做活动的角,用铁丝、小木条围成长方形框架,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学具的操作,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几分之一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六、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用纸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纸条做活动的角,用铁丝、小木条围成长方形框架,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学具的操作,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10-23
展开全部
个人认为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更甚至是高中或更高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就是理论加实践,老师可以少说,让学生自主专研,学会自己动手操作,不管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自己动手后就更容易记住,映象也会更加的深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学会在团体中合作,共同实践,那样会好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