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篇论文还是不错的 可以看看 :
游戏心理发展作为心理发展整体的一个方面,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着力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游戏的发展决定于认知的发展并且与其发展过程相对应。据此,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练习性(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三个基本阶段。
(一)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动作为主,实质上是感知动作的自我训练。其作用是使已获得的技能巩固化,并将已经掌握的动作重新组织。儿童经过动作的反复练习,从控制自己动作和体验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语言已经获得并有很大发展,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中的形象是对外界事物的表征,表明儿童已经获得符号功能,能以意义所代,代表意义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为反映客观事物或主观愿望。于是,儿童具有了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最常见的象征性游戏如儿童跨在棍子上“骑马”、坐在椅子上“开车”、哄布娃娃睡觉等。
(三)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
规则性游戏主要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有时,这种游戏带有公开的竞争性,需要个体间协同活动。规则性游戏出现在儿童的认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因为对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协调能力。
皮亚杰对以上三个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当儿童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后,前两类游戏会进一步融进规则游戏之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变,但新增的规则使原有的游戏方式和过程变得更复杂,思维的组织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还有第四类游戏即建构性游戏。它存在于前三类游戏之中,处于游戏和智力操作之间,或处于游戏和模仿之间。通常当儿童到两岁半左右便开始出现,在整个游戏发展过程中平行发展着。
综合考察表明,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三编中从儿童人际交往的角度作了阐述。游戏类型的数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上呈现出倒U形趋势,并且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偏爱的游戏类型。我国心理学家杨丽珠等人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与认知类型发展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在一些游戏类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异,但中美儿童的游戏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整体上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杨丽珠等:《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5年第1期。
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游戏。两三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体或玩具产生好奇心并且作出积极的反应。例如,颜色鲜艳、能够运动、发出声音的玩具不仅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而且使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于是,婴儿开始主动操纵这些玩具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时,游戏发生了。在整个婴儿期,游戏心理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趋势。
信息栏 4-6 婴儿的游戏
明明是一个3个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个上午,他躺在婴儿床上环顾左右。突然,一阵微风将蚊帐上连接着风铃的带子吹到他的手边。他无意中拉动带子,蚊帐上的风铃摆动并发出悦耳的声音。他被这种现象吸引住了,全身兴奋,四肢运动使连着带子的风铃不断发出声音。如此循环,他更加兴奋,张开双臂,嘴里发出“啊啊”的欢呼声。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分钟。
(一)游戏的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并且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
最初,婴儿往往用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的物品。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渐对物体本身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发生了兴趣。于是,婴儿的游戏动作开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游戏动作技能。
(二)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两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动作的重复练习,以及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物体的摆弄、操作的基础上,出现了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即开始出现一种物体替代另一种物体的游戏活动。这种代替活动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游戏已初步具有象征性的功能。
(三)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婴儿的练习性动作最初是针对自己的身体,如不断吮吸手指,抚弄脚趾等,然后才指向环境。在此过程中,假装动作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婴儿假装的动作都和他自己相关,以自己为中心。婴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模仿动作也复杂起来。
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的运动技能、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日益提高,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
幼儿的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富于想象、乐于交往、敢于探索。于是,在幼儿期,各种类型的游戏都开始形成或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构成了整个幼儿期的主要游戏类型。
(二)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幼儿初期,儿童在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主要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选择实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并且游戏缺乏目的性,主题和内容极不稳定,随外界刺激或情境变化而经常变化。进入幼儿中期后,幼儿开始逐渐脱离专用替代物,进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替代物。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以物代物,而且能够以物代人、以人代人。于是,幼儿游戏的象征性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游戏的目的和预测性也随之增强。
(三)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样化
角色游戏在幼儿期发展相当迅速。游戏过程中,幼儿从主要反映人类的实物活动发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动尽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应有的职责,并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现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出现之后,相继产生了相关的角色关系。如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妈妈”,有了“病人”就会出现“医生”。小班幼儿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会顾及其他角色,因而,游戏过程中常常出现脱节甚至相互争吵。进入中班后,幼儿开始学会合作并且能够反映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语言共同协商,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规则。在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一个主要角色并和几个有关的社会性角色建立联系。例如,医生不仅和生病的孩子有联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游戏的情节也从简单的动作发展到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职责、相应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表现具有人类活动的社会意义的游戏。
游戏心理发展作为心理发展整体的一个方面,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着力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游戏的发展决定于认知的发展并且与其发展过程相对应。据此,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练习性(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三个基本阶段。
(一)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动作为主,实质上是感知动作的自我训练。其作用是使已获得的技能巩固化,并将已经掌握的动作重新组织。儿童经过动作的反复练习,从控制自己动作和体验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语言已经获得并有很大发展,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中的形象是对外界事物的表征,表明儿童已经获得符号功能,能以意义所代,代表意义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为反映客观事物或主观愿望。于是,儿童具有了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最常见的象征性游戏如儿童跨在棍子上“骑马”、坐在椅子上“开车”、哄布娃娃睡觉等。
(三)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
规则性游戏主要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有时,这种游戏带有公开的竞争性,需要个体间协同活动。规则性游戏出现在儿童的认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因为对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协调能力。
皮亚杰对以上三个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当儿童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后,前两类游戏会进一步融进规则游戏之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变,但新增的规则使原有的游戏方式和过程变得更复杂,思维的组织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还有第四类游戏即建构性游戏。它存在于前三类游戏之中,处于游戏和智力操作之间,或处于游戏和模仿之间。通常当儿童到两岁半左右便开始出现,在整个游戏发展过程中平行发展着。
综合考察表明,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三编中从儿童人际交往的角度作了阐述。游戏类型的数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上呈现出倒U形趋势,并且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偏爱的游戏类型。我国心理学家杨丽珠等人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与认知类型发展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在一些游戏类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异,但中美儿童的游戏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整体上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杨丽珠等:《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5年第1期。
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游戏。两三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体或玩具产生好奇心并且作出积极的反应。例如,颜色鲜艳、能够运动、发出声音的玩具不仅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而且使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于是,婴儿开始主动操纵这些玩具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时,游戏发生了。在整个婴儿期,游戏心理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趋势。
信息栏 4-6 婴儿的游戏
明明是一个3个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个上午,他躺在婴儿床上环顾左右。突然,一阵微风将蚊帐上连接着风铃的带子吹到他的手边。他无意中拉动带子,蚊帐上的风铃摆动并发出悦耳的声音。他被这种现象吸引住了,全身兴奋,四肢运动使连着带子的风铃不断发出声音。如此循环,他更加兴奋,张开双臂,嘴里发出“啊啊”的欢呼声。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分钟。
(一)游戏的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并且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
最初,婴儿往往用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的物品。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渐对物体本身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发生了兴趣。于是,婴儿的游戏动作开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游戏动作技能。
(二)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两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动作的重复练习,以及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物体的摆弄、操作的基础上,出现了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即开始出现一种物体替代另一种物体的游戏活动。这种代替活动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游戏已初步具有象征性的功能。
(三)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婴儿的练习性动作最初是针对自己的身体,如不断吮吸手指,抚弄脚趾等,然后才指向环境。在此过程中,假装动作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婴儿假装的动作都和他自己相关,以自己为中心。婴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模仿动作也复杂起来。
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的运动技能、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日益提高,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
幼儿的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富于想象、乐于交往、敢于探索。于是,在幼儿期,各种类型的游戏都开始形成或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构成了整个幼儿期的主要游戏类型。
(二)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幼儿初期,儿童在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主要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选择实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并且游戏缺乏目的性,主题和内容极不稳定,随外界刺激或情境变化而经常变化。进入幼儿中期后,幼儿开始逐渐脱离专用替代物,进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替代物。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以物代物,而且能够以物代人、以人代人。于是,幼儿游戏的象征性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游戏的目的和预测性也随之增强。
(三)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样化
角色游戏在幼儿期发展相当迅速。游戏过程中,幼儿从主要反映人类的实物活动发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动尽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应有的职责,并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现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出现之后,相继产生了相关的角色关系。如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妈妈”,有了“病人”就会出现“医生”。小班幼儿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会顾及其他角色,因而,游戏过程中常常出现脱节甚至相互争吵。进入中班后,幼儿开始学会合作并且能够反映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语言共同协商,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规则。在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一个主要角色并和几个有关的社会性角色建立联系。例如,医生不仅和生病的孩子有联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游戏的情节也从简单的动作发展到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职责、相应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表现具有人类活动的社会意义的游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篇论文还是不错的 可以看看 :
游戏心理发展作为心理发展整体的一个方面,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着力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游戏的发展决定于认知的发展并且与其发展过程相对应。据此,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练习性(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三个基本阶段。
(一)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动作为主,实质上是感知动作的自我训练。其作用是使已获得的技能巩固化,并将已经掌握的动作重新组织。儿童经过动作的反复练习,从控制自己动作和体验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语言已经获得并有很大发展,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中的形象是对外界事物的表征,表明儿童已经获得符号功能,能以意义所代,代表意义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为反映客观事物或主观愿望。于是,儿童具有了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最常见的象征性游戏如儿童跨在棍子上“骑马”、坐在椅子上“开车”、哄布娃娃睡觉等。
(三)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
规则性游戏主要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有时,这种游戏带有公开的竞争性,需要个体间协同活动。规则性游戏出现在儿童的认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因为对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协调能力。
皮亚杰对以上三个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当儿童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后,前两类游戏会进一步融进规则游戏之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变,但新增的规则使原有的游戏方式和过程变得更复杂,思维的组织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还有第四类游戏即建构性游戏。它存在于前三类游戏之中,处于游戏和智力操作之间,或处于游戏和模仿之间。通常当儿童到两岁半左右便开始出现,在整个游戏发展过程中平行发展着。
综合考察表明,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三编中从儿童人际交往的角度作了阐述。游戏类型的数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上呈现出倒U形趋势,并且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偏爱的游戏类型。我国心理学家杨丽珠等人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与认知类型发展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在一些游戏类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异,但中美儿童的游戏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整体上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杨丽珠等:《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5年第1期。
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游戏。两三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体或玩具产生好奇心并且作出积极的反应。例如,颜色鲜艳、能够运动、发出声音的玩具不仅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而且使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于是,婴儿开始主动操纵这些玩具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时,游戏发生了。在整个婴儿期,游戏心理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趋势。
信息栏 4-6 婴儿的游戏
明明是一个3个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个上午,他躺在婴儿床上环顾左右。突然,一阵微风将蚊帐上连接着风铃的带子吹到他的手边。他无意中拉动带子,蚊帐上的风铃摆动并发出悦耳的声音。他被这种现象吸引住了,全身兴奋,四肢运动使连着带子的风铃不断发出声音。如此循环,他更加兴奋,张开双臂,嘴里发出“啊啊”的欢呼声。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分钟。
(一)游戏的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并且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
最初,婴儿往往用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的物品。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渐对物体本身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发生了兴趣。于是,婴儿的游戏动作开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游戏动作技能。
(二)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两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动作的重复练习,以及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物体的摆弄、操作的基础上,出现了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即开始出现一种物体替代另一种物体的游戏活动。这种代替活动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游戏已初步具有象征性的功能。
(三)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婴儿的练习性动作最初是针对自己的身体,如不断吮吸手指,抚弄脚趾等,然后才指向环境。在此过程中,假装动作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婴儿假装的动作都和他自己相关,以自己为中心。婴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模仿动作也复杂起来。
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的运动技能、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日益提高,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
幼儿的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富于想象、乐于交往、敢于探索。于是,在幼儿期,各种类型的游戏都开始形成或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构成了整个幼儿期的主要游戏类型。
(二)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幼儿初期,儿童在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主要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选择实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并且游戏缺乏目的性,主题和内容极不稳定,随外界刺激或情境变化而经常变化。进入幼儿中期后,幼儿开始逐渐脱离专用替代物,进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替代物。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以物代物,而且能够以物代人、以人代人。于是,幼儿游戏的象征性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游戏的目的和预测性也随之增强。
(三)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样化
角色游戏在幼儿期发展相当迅速。游戏过程中,幼儿从主要反映人类的实物活动发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动尽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应有的职责,并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现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出现之后,相继产生了相关的角色关系。如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妈妈”,有了“病人”就会出现“医生”。小班幼儿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会顾及其他角色,因而,游戏过程中常常出现脱节甚至相互争吵。进入中班后,幼儿开始学会合作并且能够反映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语言共同协商,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规则。在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一个主要角色并和几个有关的社会性角色建立联系。例如,医生不仅和生病的孩子有联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游戏的情节也从简单的动作发展到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职责、相应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表现具有人类活动的社会意义的游戏
游戏心理发展作为心理发展整体的一个方面,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着力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游戏的发展决定于认知的发展并且与其发展过程相对应。据此,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练习性(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三个基本阶段。
(一)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动作为主,实质上是感知动作的自我训练。其作用是使已获得的技能巩固化,并将已经掌握的动作重新组织。儿童经过动作的反复练习,从控制自己动作和体验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语言已经获得并有很大发展,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中的形象是对外界事物的表征,表明儿童已经获得符号功能,能以意义所代,代表意义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为反映客观事物或主观愿望。于是,儿童具有了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最常见的象征性游戏如儿童跨在棍子上“骑马”、坐在椅子上“开车”、哄布娃娃睡觉等。
(三)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
规则性游戏主要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有时,这种游戏带有公开的竞争性,需要个体间协同活动。规则性游戏出现在儿童的认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因为对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协调能力。
皮亚杰对以上三个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当儿童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后,前两类游戏会进一步融进规则游戏之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变,但新增的规则使原有的游戏方式和过程变得更复杂,思维的组织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还有第四类游戏即建构性游戏。它存在于前三类游戏之中,处于游戏和智力操作之间,或处于游戏和模仿之间。通常当儿童到两岁半左右便开始出现,在整个游戏发展过程中平行发展着。
综合考察表明,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三编中从儿童人际交往的角度作了阐述。游戏类型的数量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上呈现出倒U形趋势,并且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偏爱的游戏类型。我国心理学家杨丽珠等人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与认知类型发展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在一些游戏类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异,但中美儿童的游戏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整体上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杨丽珠等:《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5年第1期。
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游戏。两三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体或玩具产生好奇心并且作出积极的反应。例如,颜色鲜艳、能够运动、发出声音的玩具不仅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而且使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于是,婴儿开始主动操纵这些玩具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时,游戏发生了。在整个婴儿期,游戏心理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趋势。
信息栏 4-6 婴儿的游戏
明明是一个3个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个上午,他躺在婴儿床上环顾左右。突然,一阵微风将蚊帐上连接着风铃的带子吹到他的手边。他无意中拉动带子,蚊帐上的风铃摆动并发出悦耳的声音。他被这种现象吸引住了,全身兴奋,四肢运动使连着带子的风铃不断发出声音。如此循环,他更加兴奋,张开双臂,嘴里发出“啊啊”的欢呼声。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分钟。
(一)游戏的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并且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
最初,婴儿往往用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的物品。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渐对物体本身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发生了兴趣。于是,婴儿的游戏动作开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游戏动作技能。
(二)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两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动作的重复练习,以及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物体的摆弄、操作的基础上,出现了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即开始出现一种物体替代另一种物体的游戏活动。这种代替活动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游戏已初步具有象征性的功能。
(三)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婴儿的练习性动作最初是针对自己的身体,如不断吮吸手指,抚弄脚趾等,然后才指向环境。在此过程中,假装动作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婴儿假装的动作都和他自己相关,以自己为中心。婴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模仿动作也复杂起来。
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的运动技能、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日益提高,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
幼儿的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富于想象、乐于交往、敢于探索。于是,在幼儿期,各种类型的游戏都开始形成或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构成了整个幼儿期的主要游戏类型。
(二)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幼儿初期,儿童在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主要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选择实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并且游戏缺乏目的性,主题和内容极不稳定,随外界刺激或情境变化而经常变化。进入幼儿中期后,幼儿开始逐渐脱离专用替代物,进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替代物。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以物代物,而且能够以物代人、以人代人。于是,幼儿游戏的象征性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游戏的目的和预测性也随之增强。
(三)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样化
角色游戏在幼儿期发展相当迅速。游戏过程中,幼儿从主要反映人类的实物活动发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动尽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应有的职责,并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现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出现之后,相继产生了相关的角色关系。如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妈妈”,有了“病人”就会出现“医生”。小班幼儿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会顾及其他角色,因而,游戏过程中常常出现脱节甚至相互争吵。进入中班后,幼儿开始学会合作并且能够反映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语言共同协商,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规则。在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一个主要角色并和几个有关的社会性角色建立联系。例如,医生不仅和生病的孩子有联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游戏的情节也从简单的动作发展到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职责、相应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表现具有人类活动的社会意义的游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