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为什么要饿着肚子上朝?
清朝的官员每天都要饿着肚子去上朝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上朝时间太早了,没有时间吃早餐,第二个是因为上朝期间不能上厕所,所以官员们都不敢吃了早餐去上朝。
一、时间问题
清朝的上朝时间是五更,就是现在的五点到七点,按照现在人的习惯就知道,五点真的太早了,更何况当时的官员还要提早在家洗漱穿戴好,在路上还要花一些时间,官员们要起的很早去上朝,这就像我们现代人上班一样,不过古代官员们的纪律更严明,一次迟到,不仅是可能影响以后的前途,更有可能惹了圣怒,掉了脑袋。如果赶上皇上住在城外避暑的时候,官员们就要起的更早,所以一般是没有那个时间吃早餐的,按照这个时间一般下了朝再吃早饭也是来得及的。
二、朝堂上的要求
上朝是一个严肃的事,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每天要上朝的,每天要出勤面圣的都是重要的官员,被皇帝看中的大臣,这些大臣自然有些身份和能力,一堆国家顶级的人才议论国家大事,总不能一会有一个出来上厕所的吧。现在的一些重要会议和场合,也是不可以的,更何况古代,那个封建统治的时代,一举一动都可能关联着你的脑袋。所以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不会吃了饭再去上朝,还会在上朝前上好厕所,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清朝的官员之所以不吃饭就去上朝,每天早上都要饿着肚子,就是因为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身体生理习惯上,都不适合吃了饭去上朝,所以官员们还是选择上完朝回来再安安心心的吃饭,以免上朝时出现不可控的场面,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还难免遭到惩罚。
上朝就像现在的公司开例会,甭管有事没事儿,周一的例会不能缺。各部门该总结总结,该计划计划。有事大家一起讨论,没事就听领导发发牢骚吹吹牛。所以上朝这事儿,搁清朝的皇帝身上那也是大事儿。都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都要跪下磕头的,为啥还要大半夜起来去开会?没办法,这是规矩。皇帝有了规矩,大臣们才会都有规矩。
清朝早时期没有钟表,就算英国传教士进贡的时钟也深藏皇宫当做摆设,人们还习惯于用老方法记时。早朝时候大约在今天的4.50到五点,住在北京的官员们必须后半夜二点起床,住远住近的都得算准路程。而那个点家人、仆人都在睡觉,也不可能为了一碗粥搞得鸡犬不宁,而且就算做了也都吃不下去。另外,主要是因为就那么几回,不是天天如此,并且,早朝结束后,御善房都提供每人一份的早餐。
还有,就是每到有早朝的时候,紫禁城各个部门都上岗,包括杂役、太监,最少也得一千多人。二个多小时早朝期间,午门外各种特色小吃粉墨登场。当早朝结束,午门大开,官员们三五一群围桌而坐,其他人等也各寻喜好,届时,摊主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很多吃腻宫饭的宫女也都可以在这时候出来小乐一番。所以,不是非得饿着肚子,而是借机尝尝鲜,据说驴肉小笼包最受欢迎。有一次乾隆爷刚谈到一半,就散会了,原因是香味儿飘进了宫里,小太监心领神会,出去买了俩笼屉,打了二两小烧,完事后,众臣一天无事。
清朝官员基本上都是饿着肚子上朝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满清属少数民族,很多习惯跟汉人不一样,清朝的官员饿肚子上朝这个习惯,与汉人的习惯就不同,汉人讲究“要好祖上好,要饱早上饱”。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7点,大臣们寅时得在午门外等候,即现在的3--5点钟。因为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汉人被赶到城外,北京就分成“内城”与“外城”了,即“内满外汉”或“北满南汉”,“外城”多是汉人居住。内城又分皇城和8个“八旗”居住区域等9个部分,事实上内城主要不是满人居住,而是旗人居住的,在紫禁城周围还有许多旗人将军及其部队居住,等级分明,戒备森严。
按规定,也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如元旦,万寿节,冬至等大朝会,在京官员都得参加,而平时朝会也就是5天或10天一次,参加的有一品大学士、二品的六部尚书、三品的六部侍郎,以及督察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加起来也就有30~40人够资格上朝。许多官员为了能按时上朝,大多半夜起床,宁可早不可迟,皇帝到达后朝会就开始。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亲王和重臣,其余的都站在殿外,从穿衣到举手投足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交头接耳、咳嗽、吐痰等行为都会被言官给记下来,受到弹劾。“三急”怎么办?再急也要憋着,那滋味可想而知。《清史稿》记载过,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一般都会口含人参,口渴、肚子饿等都得等散朝后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