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为何要使用“崇祯”年号长达265年?
遵奉大明是朝鲜的基本国策
洪武元年(1368),大明肇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理想得以实现,确立其中华正统王朝的地位。朱元璋立国后,即定下德化外交政策。《皇明祖训》中言: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遂定下不征之策,作为与藩国交往的基本原则。而十五不征诸国中首列朝鲜。明朝与朝鲜交往中,从一开始就摒弃战争,从此开启了明朝德化外交之门。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废除高丽幼主,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尽管朱元璋对李成桂篡夺王位,犯上作乱的行为并不满意,最初双方的交往亦颇不融洽,表笺问题、贸易问题,接二连三发生摩擦。但这并不影响李成桂对明朝政权正统地位的认同,李成桂一立国就定下了对明朝的事大政策,认同明朝为中华的正统。李成桂后人英祖撰文道:“至于皇朝,得国正大,规模宏远。毅皇殉社,往牒未闻。猗欤盛哉!”明朝得国正大,这成为朝鲜君臣的一致看法。因而一开国就奠定了其事大慕华的基调。
李成桂立国,即以“权知国事”的名义,派韩尚质以“和宁”、“朝鲜”请国号于明朝。朱元璋以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乃赐其国号为朝鲜,令朝鲜君臣甚为感激。
明亡后,朱元璋之赐国号被称为“大造之恩”。以“朝鲜”作国号,显示李成桂对王朝正统性的考虑,既从本国历史上寻找新朝的合法性,又通过箕子朝鲜接受周武王册封的传统,来争取明朝天子的册封,从而为其王朝获取宗主国的认同,以确立其正统性。请求中国皇帝赐予国号,在朝鲜历史上也仅此一次。李朝一开国就显示其对明朝亲附的态度,而当时多次出使明廷的朝鲜开国功臣权近,作诗颂道:
东国方多难,吾王功乃成;
抚民修惠政,事大尽忠诚。
锡号承天宠,迁居作邑城;
愿言修职贡,万世奉皇明。
正因此,朝鲜立国初就定下了“愿言修职责,万世奉皇明”之策,对明行事大之礼,极尽亲华之意。
明亡之后,朝鲜认同明朝、拒斥清朝的理论
1.朝鲜与明朝的关系乃君臣父子,故不可不讲尊周。
《小华外史》载:“我邦之于明室,君臣之义,父子之恩,盖二百有余年”。故义则君臣,恩则父子也。“臣不可不祀君,子不可不孝敬父母”,故朝鲜要谨事大,诚尊周。明虽亡,作为正统的化身仍然存在,故必须尊奉。
2.朝鲜乃大明之朝鲜,尊周、尊明即是尊朝鲜自身。
李起淳(1602一1662)声称“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朝鲜大儒宋时烈亦以明朝灭亡后,唯独朝鲜保有“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故不可不尊奉明室,崇祀明朝皇帝。而郭钟锡(1846一1919)论道,朝鲜乃“天地为大明天地,日月为大明日月,山河区域为大明山河区域”。因为:“方皇猷御极,车书礼乐,典章文物,固已协万邦、光四表而格上下矣。天地所囿,日月所悬,山河区域之所包,被服谣俗之所及,动植群生之所自乐,夫何往而非大明也!”即便崇祯后二百四十余年时,依然可“唤我作大明人”。
朝鲜英祖、正祖时期重要文臣成大中(1732一1809)对尊周的具体涵义进行过透彻的阐述:
尊攘大义,属国反为之主,而周之史无与也。如其周也,尊王之义安所施哉?吾故曰《春秋》幸在鲁也。明之于我,即周之于鲁也。况重之以万历之恩耶!然恩义一理也,未有无义而恩者,故恩莫大于君父,而义为之则。我之思明即我义也,不然,何其感人心而立人纪,若是之久耶?故上焉而皇坛崇其报,下焉而华阳阐其义,使我东免为夷貊之归,而焕乎其冠冕如日月之辉。黄河再清,必来取法,《礼》所谓广鲁于天下者,不其在斯耶?明虽亡,赖我而犹不亡也!
上文提到的“皇坛”、“华阳”含义:1704年明朝灭亡六十周年之际,肃宗国王在昌德宫后苑建大报坛,崇祀明神宗,英祖将崇祀对象扩展到明太祖和明崇祯帝。此后,大报坛就成为历代朝鲜国王崇祀明朝皇帝的祭坛,直到1908年被毁。华阳洞是宋时烈临终前遗命弟子所建的。1703年权尚夏等在华阳洞建万东庙,崇祀明神宗和明崇祯帝,以后就成为朝鲜儒林祭祀明朝皇帝的圣地。1830年代,明朝九义士后裔在朝宗岩建大统庙,崇祀明朝三帝和九义士。大报坛、万东庙、大统庙对明朝皇帝的崇祀被视作“崇明三义”。
朝鲜尊用明朝正朔最为突出的体现是在祭祀及有关墓志、墓碑上,朝鲜王室祭祀时用明朝年号,士大夫家祭则始终采用崇祯或永历年号,对其列祖列宗表明其始终是大明遗臣、大明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