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于成龙是个怎样的人?
最近看央视电视剧频道播放的四十集古装连续剧《于成龙》,深深折服在于成龙的人格魅力之中,让人不禁好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于成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吴子牛导演执导,由成泰?鲋餮莸牡缡泳纭队诔闪?分校?杂诔闪??倬???飨撸?彩隽嗽谒?奈?偕?闹?校??褡鲋鳌⑽?袂朊?⑽?癯?害、为民造福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否像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呢?
历史上的于成龙,的确以清廉能干著称,曾经三次评“卓异”政绩,被康熙帝赞扬:“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真的很“牛”。
1、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而且还是以圣明著称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官员;
2、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去世后被皇帝亲自撰写祭文碑文纪念并让宫廷画师御制画像的官员。
3、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死后用瓷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寓意一世清白的官员。
4、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前朝的落榜生做到新朝的封疆大吏的人。
5、他是第一个完全靠从政能力做到两江总督位置的汉人。
于成龙,出生于明末,当时还是我们汉人的江山,不过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于来到了人世间,并且在22年后的明崇祯四年(1639)年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没中榜,却也做了个副榜贡生。什么是副榜贡生呢,也就是当官暂时没戏,但可以继续深造,有了当官的资格,成了一个合格的备胎。后来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老于还是不忘实现它当官的理想,在顺治四年、八年又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仍然还是没考中,这样的命运一直到了顺治18年,老于终于等到了吏部掣签这样一个能当官的机会,其实就是一群备胎在一起抓阄,抓到哪里去哪里当官,但是倒霉的老于这次转到了广西的罗城,也就是现在广西桂林那旮旯,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去一个“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怎么能算倒霉呢?当初的罗城非今日之罗城,当初的罗城还没有开发,是罪犯流放之地,到处是烟瘴,很多人去了不适应当地气候,轻则重病,重则必死,再加上那里少数民族杂居,民风彪悍,别说你一个小县令,就是一个军区司令去了都难管理。当初的罗城刚刚被纳到清朝政府版图不到两年,民生凋敝,一片荒芜,整个县城等同于一片废墟,在于成龙之前一共也就去过两任知县,其中是一个死在任上,一个弃官逃跑,真不是一个人待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于还是决定去,并且还说出了一句至今震撼官场,让很多贪官汗颜的名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我这次去发誓要做出一番事业,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就不是去享受的),于是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诫,毅然告别了妻儿老小,带上5个随从就上路了,这一年他已经44岁。
他每到一处都是呕心沥血,豁出命的干,一路上得到了上至君臣同僚下至平民百姓的不断点赞,其为官期间的很多优秀事迹也先后被多位任地内最高长官写成专题表扬稿发到各自朋友圈,引发了整个满清官场的不断转发扩散,连康熙皇帝的手机都被刷了屏,把表扬他的信息在金銮殿官方微博上置了顶,引得满朝文武每天集体围观,老于的官运这才亨通起来。
作为县长一级的人物,县里人又不多,很多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长啥样,于成龙这时候总是热情的招呼他们坐下来喝杯他从山西带来的老酒,一起聊聊天。但他说的是山西吕梁一带的方言,罗城百姓说的是当地民族语,要体会对方的意思,实在困难。老于就用手势、眼神、笑容跟大家交流,慢慢的与百姓们拉近了距离。时间久了,沟通畅了,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了。
他为了和罗城百姓同甘共苦,主动把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老百姓看不下去了,说堂堂父母官怎么能这么寒碜,于是在缴纳钱粮时,他们通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立马就翻脸,”说好的同甘共苦,你们这样子大家还能不能在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老百姓也急了,大人像你这样折腾下去,就怕你过不了几天就坐都坐不起来了,命都没了还玩什么耍,坚决要送。后来实在没办法拒绝,老于就只象征性收一壶酒钱,说我们山西人,有酒喝酒饿不死。百姓还是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老于又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意思是:我现在就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有稀饭咸菜吃就行了,我既然是父母官,你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
老百姓都记得他的好,直到离任的时候,当地很多百姓夹道相送,哭着不让他走,老于也是说了很多诸如服从组织安排,我会永远想念大家之类的话,最后还是走了。不同的是,那年头流行建生祠,于是很多当地百姓一起凑钱给他盖起来一座于公祠,年年烧香纪念他,世世代代感激他。
于成龙生于崇祯末年,是山西永宁人氏,字北冥,号于山。于成龙在家排行老二,母亲田氏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继娶了一位妻子,虽然是继母,但是于成龙却与继母关系很好,对继母十分孝顺。
初出茅庐,于成龙就表现出自己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痛陈科举舞弊的问题。因此未能入正榜,被列入正榜,仍能参加会试。会试及第之后,腐朽的统治让于成龙不愿意出仕做官,便以父亲老病为由回到家乡。
清顺治早期,于成龙也曾经参加过科举。但是第一次科举失败了,而那个时候于成龙已经三十五岁,家庭的重担落在肩上,使他无法专心学习,于是就暂时放弃了科举。
当时于成龙长兄去世,父亲老病,需要汤药,母亲虽然康健,但是却也是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大大小小都指望于成龙养家糊口。生活清贫,家中杂事也多,于是他暂时放弃了学业。
一直等到父亲去世之后,于成龙守孝期满,才在顺治十八年,继续到国子监学习,为将来出仕做官准备。也是这一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县令。为了“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于成龙辞别妻子,来到有名的贫困县罗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罗城县是于成龙的起点,也是他清廉为民最主要的体现。在这里担任县令期间,于成龙可以说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城县当时只有六户人家,土地贫瘠,就连县衙也就是三间破茅草屋。于成龙最后只能寄居在关帝庙中,在这里办理事务。
罗城的前两任县令,一死一逃。而于成龙到了这儿之后,随从的无名仆从也一样死的死,逃的逃。于成龙到这儿不久也生病了,但是他却带兵坚持工作。
为了吸引外来人民定居,恢复农业生产,下令切实解决新附百姓的定居和垦荒中遇到的问题。
穷山恶水出刁民,罗城县穷困落后,自然也不怎么服管制。所以除了贫困是罗城县的大问题之外,犯罪率高也是当时的主要问题。深知乱世用重点的于成龙,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
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县逐渐恢复生机,渐渐的富裕起来,于成龙因此受到上峰赏识。此后在各地任官,于成龙都坚持自己在罗城县的作风。办事为民,大公无私,为百姓谋福利。
他一生清廉为官,去世之后,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清廷上谥号“清瑞”。正是因为他的清廉正直,一心为民,所以才受到百姓的爱戴。就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当他重新回到当初任地之时,老百姓们纷纷将他包围,像是对待亲人一样,关心他的生活,与他说些家长里短。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那么,于成龙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
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
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
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于成龙墓地在哪里
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墓,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墓地,还流传着许多故事。他的墓地不仅被重点保护,还建成了于氏墓园。
被损毁的于成龙墓
于成龙墓占地面积约有2200平方米,墓园坐东朝西,呈现出正方形的形状。周围用青砖围成围墙,高2.5米,它的正西面有一座花岗岩之城的牌坊。于成龙的坟冢位于墓园东部的正中央部分,占地面积大约有50平方米。在他坟前有一块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御赐的御碑,左右两侧树立青石碑。墓园的周围有100多棵古松、古榆树。
在1947年,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决定挖掘于成龙的墓地,在当地村长和农会主席的带领下,组织年轻力壮的劳力把于成龙的墓地掘开了。根据参与挖掘的农民回忆,于成龙的墓室周围有盛放白灰、松香的瓷碗筑成。墓室门口有一座石门,墓室两侧有刻有墓志铭的石碑。棺木木质很坚硬,而且光滑,表面涂着红色的桐油漆。棺木里,于成龙的衣冠整齐,发辫完好无损,顶戴花翎。人们从他的墓中挖掘出很多宝贝,有玉器、金银等物件,都出售给了当地的商店。
至2009年时,高林清开始兴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虽然许多领导都说支持,但是没有实际行动,致使高林清最后无力支撑起重建文化园的项目。至2013年的方山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于成龙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的目标,于成龙墓地重建的项目重新启动
于成龙是清朝时期一位有名的官员,他曾被康熙评价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而且他的事迹在四库全书中也有记载,这实在是难得的。于成龙为人清正廉明,精明神武,是一位出色的官员,于成龙后人也是像他那样正直。
于氏家族中至今都有家族谱可循,在方山县来堡村,还有70多名于成龙后人,他们勤勤恳恳,淳朴厚道始终不忘祖训。而且他的后人中也有为官者,而且也是为民做主的清官。在于成龙后人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于廷翼曾经也做过官。于廷翼为人节俭,周济百姓,身上也有于成龙的遗风。
于廷翼是于成龙儿子中的长子,也是唯一做过官的,曾是七品官员,分管教育。于廷翼做官时也颇有成绩,就在监司准备举荐他时,因母亲年老,极力请求回乡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后于廷翼的生活非常节俭,但是不忘做公益事业。他经常周济亲友和乡里人,但凡乡里有流浪之人或是逃亡至此的,他都会给钱给物,救人于危难之时。于廷翼的家教也很严,当他儿子为官时,他就教育他的儿子,要像祖父那样为官清廉,不要为了一时的政绩名声而随便给别人平反,也不要怕麻烦把已结的案件丢在一旁,不去给人平反。
于成龙后人始终不忘祖训,曾刻匾“肯堂肯构”。意思是后人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事实确实如此,后人中出现的官人都很出色,也有于成龙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