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清朝末代太后,她是慈禧的侄女,满洲镶黄旗人,姓叶赫那拉,名静芬,小名又叫喜子,她就是隆裕太后。1888年,“老佛爷”慈禧太后钦点静芬和光绪成婚,次年被立为皇后,成为“国母”。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正式宣告溥仪退位。她内心是很苦的,背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她是清朝的罪人,268年的清朝江山在她手里终结。宣统皇帝退位后,末代太后隆裕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这是为何呢?
光绪和慈禧双双驾鹤西去,隆裕垂帘听政
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他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恰巧死在了慈禧老佛爷的前面。慈禧下旨由光绪皇帝的侄儿,载沣长子溥仪即位,年号宣统。宣统登基,光绪的隆裕皇后升格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由于宣统帝登基时年仅三岁,因此由隆裕太后抚养宣统帝。不久,慈禧也驾鹤西去,留下了孤儿寡母宣统帝和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虽不爱权,可宣统年幼,不得不实行垂帘听政,和宣统的生父摄政王载沣, 共同执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久居后宫的隆裕,可没有她的姑姑慈禧的两把涮子,既没有亲信,也没有慈禧的杀伐果断,大权落在了摄政王载沣手里。面对载沣的专权,不善政治的隆裕退出权力中心,她于是一心一意的抚养溥仪。好景不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无能的载沣眼见大势已去,便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拍拍屁股回家养老去了,把岌岌可危的清朝甩给了一介女流隆裕手中。
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风雨飘摇,隆裕代表宣统下退位诏书
在没有担当的摄政王载沣回家养老后,重新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了这个即将消失的王朝的掌舵人。辛亥革命后,全国要求宣统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隆裕太后手足无措。她召集庆亲王奕劻等满清贵族商量军国大事,毫无办法,最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意见,即南北和谈,清帝退位。
隆裕太后为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女中尧舜”,值得为其举行隆重的国葬,为其降半旗致哀。隆裕是末代太后,从此,我国再无太后,她为太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大清王朝268年的基业,断送在隆裕太后的手里,她自然会嚎啕大哭了。
要了解清朝皇室退位,隆裕这个当时的当家人为何在朝堂大哭,需要知道隆裕当时的处境和她的心境如何。
(1)见识浅薄,与溥仪生父载沣争权,皇族内部力量分散,内外向心力丧失
隆裕是慈禧太后生前指定的光绪皇帝的太后,溥仪的监护人。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她是桂祥的女儿,慈禧太后的侄女。慈禧太后把她嫁给光绪做皇后,但是光绪帝宠爱珍妃,一生之中都不喜欢隆裕。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死亡,溥仪继位。慈禧临终的时候指定隆裕为皇太后,在遗诏中说凡是军国大事摄政王都要秉承皇太后的旨意办理。隆裕庸碌而且见识短浅,没有经过大世面。但是她想仿照慈禧垂帘听政,对溥仪的生父在载沣很不满意。
(2)隆裕太后面对的辛亥革命带来的乱局,举止失措被袁世凯所利用
宣统溥仪在位不到三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南方各省不断宣布独立。清廷赶紧起用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去平叛,节制水陆大军。溥仪下《罪己诏》并解散皇族内阁,同时解除载沣监国摄政王的职务。
老奸巨猾多年锤炼的袁世凯,一旦军权在握便采取又拉又打的方式,在革命党人妥协和清廷退位之间玩弄手段。隆裕太后连连召开御前会议,抱着溥仪大哭,说后悔不随先帝早死,免遭这般惨剧。
王公贵族主战主和不定,意见不一。宗社党良弼等人主张武力解决,但是被彭家珍炸死。王公贵族闻风丧胆,御前会议能来的人越来越少。袁世凯让亲信段祺瑞等四十二名前敌将领致电清帝要求退位,要从前线撤军到京城与清廷议论退位事宜。
隆裕初期主战,但是鉴于革命势力的强大和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同意让出政权,实行共和。但是隆裕对于共和并不了解,认为只是把载沣的权力移交给袁世凯罢了。在逊位诏书上就写道,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话。
(3)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后五年,死于痰症
隆裕的这个决策避免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国内战争,使得国内暂时维持和平。但是溥仪逊位之后,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隆裕为此终日忧郁,抑郁成病。做了五年皇太后的隆裕在1913年,四十六岁的隆裕因为患有痰症,医治无效病逝。
慈禧死后,清朝名义上的掌舵人是隆裕太后。当时溥仪还是孩子,许多大事都需要她点头才能成行。如清帝溥仪退位!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中,写出了当时的一些细节情景: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了我的退位诏。
这就是第一个,隆裕太后大哭的原因。因为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无需年幼的溥仪承担,完全是她来承担的。等于是她亲手终结了老祖宗的辉煌!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哭?那才奇怪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隆裕太后在悲叹自己的一生。她是光绪的皇后,却跟光绪几乎毫无感情。因为这桩婚姻,是慈禧的主张——把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放在光绪身边,其目的就是监视。
对此光绪也心知肚明。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被慈禧软禁起来后,虽隆裕太后常去看望,可却被光绪视为仇人一般。好容易,慈禧和光绪都死掉了,可也就四年多的时间,清朝就在她的主持下成为过去。这等命运,如何不哭呢?
在清朝灭亡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913年,裕隆太后就病死了,临死前曾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这段话,能让今人落泪,因为在裕隆太后眼中,小溥仪跟自己的同病相怜,都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根本不明白怎么回事,事情就结束了。所以裕隆太后大哭,也有悲哀自己命运的因素在内。
最后一个原因,是对现实的绝望!即有对以袁世凯为首的汉臣的绝望,也有对八旗王爷们的绝望。
因为,裕隆太后和溥仪,这孤儿寡母根本没有从八旗王爷那里,得到强力支撑,以至于裕隆太后不得不转而重用汉臣,比如袁世凯。在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的日记中,曾写到,裕隆太后跟袁世凯长谈一个多小时后,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可哪料不但八旗王爷靠不住,就连汉臣的佼佼者也靠不住,清廷还是不得不退位。这种绝望心情下,自然也就是裕隆太后大哭的原因之一了。
综合上面这三个原因可以看出,裕隆太后大哭,既有对先祖的愧疚,又有哀叹自身命运,更有对现实的绝望。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宣统,这个是庙号,他的名字叫溥仪。
因为他下诏退位的时候,还不过区区六岁,完全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一切都以太后隆裕主政。可以说,虽然退位诏书上盖的是宣统的大印,其实驳的却是隆裕太后的面子。
自从顺治皇帝入主中原至宣统退位,大清朝经历了296年历史,从无限风光的天之骄子,摇身一变而成了普通庶民,这之间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不是我等旁人所能体味的。
宣统退位,名义上虽然是自动退位,将江山社稷交付共和,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其间,固然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趋势所决定。但袁世凯这个满清重臣的“倒戈”,却是加速宣统退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知道,当时的清廷已经是摇摇欲坠,手里可倚靠的兵马,唯剩北洋军。而北洋军却又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从高级将领到中低层士官,基本上唯袁世凯马首是瞻。甚至冯国璋奉旨南下“出征”武昌时,还要去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家里领命。可见,宣统退位,实际上也是所托非人的结果。
之所以说袁世凯加速了清廷的崩塌,主要因为他“养敌自重”的策略。一面让冯国璋对武昌军虚张声势,一面让别人发电请求宣统退位。清廷在无力自救的前提下,得到了“保留一切待遇”的优待允诺,才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
裕隆太后之所以在庙堂上不顾“太后”的尊严放声大哭,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
一来,祖宗传下来的数百年基业,就这么在自己手上给弄没了,自己日后有何面目见泉下的列祖列宗?
其次,退位诏书一下,也就宣告自己从此不在是“太后”,这时候倒也落得个轻松,终于可以卸下面具,恣意地哭一场了。这么多年以来的委屈和心酸,总算得到了释放。
最后,隆裕太后虽然是“太后”,其实年龄并不大,也就45岁上下。这一哭,虽然没有像崇祯那么悲壮地自缢以谢天下。但也从此郁郁寡欢,一病不起,第二年就死了。
至于宣统退位的“内幕”,我们只看一个最简单的、却又最不容易被人注意的:顺治皇帝6岁登基,成了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宣统退位时也是6岁,成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从开始到结束,还是逃不过一个“6”字。这其间有什么奥秘吗?
裕隆太后在清朝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太后,但因为清朝末期的剧烈动荡,被历史选中,担任了终结清政府,终结封建帝王统治的重要使命。
在慈禧统治后期,清朝地方割据日益剧烈,手握大权的地方大员各自为政,袁世凯看到孙中山领导的新势力大势已成,清政府大势已去,因此调转阵营,投靠孙文的革命军,依此迫使清政府退位。
彼时,慈禧和光绪已经先后离世,小皇帝溥仪年纪尚幼,裕隆太后,这位被丈夫光绪帝一生厌弃的太后,被推上历史的风头浪尖,亲自宣布退位。作为结束清王朝,结束封建帝王统治的第一责任人,裕隆太后今生第一次如此受人重视,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
作为亲手结束王朝生命的皇室成员,裕隆太后被很多心向革命的人高度赞扬,说她有觉悟,有思想就,但确切地来说,裕隆太后是不存主动退位的觉悟的。裕隆不待袁世凯宣读的退位声明读完,就示意不必再读,不忍再听,随后宣布退位,在场群臣及裕隆如丧考妣,嚎啕大哭。
裕隆痛苦的背后,是身不由己的委屈,是皇族赖以生存的清政府的倒台,更是愧对列祖列宗的家族悲伤,从此以后,包括裕隆在内的清朝皇族命运,将风雨飘摇。自此,从秦朝嬴政称帝,至此,封建帝制统治宣告结束。
其实,裕隆太后一生并不幸福,她所哭诉的即将远离的旧生活,并不值得留恋。据说裕隆太后其貌不扬,容貌不仅不出众,还很丑。但她因为是慈禧侄儿的身份,被慈禧一力举荐,成为光绪帝的皇后。但在做皇后期间,不仅在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光绪这个丈夫这里,也从未得到过宠爱,作为六宫之首,裕隆不仅是慈禧和光绪的傀儡,对光绪的两位妃子,也起不到辖制的作用。一生活的没有光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