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

中国传统教育里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传统教育里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我爱学习112
高粉答主

2021-08-2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2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2万
展开全部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来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知识之窗l
高能答主

2021-09-01 · 教育培训小达人,乐于帮助你我他
知识之窗l
采纳数:1232 获赞数:359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说

格物致知说是古代认识论命题。源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嗣后,学者对其解释各有不同。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国有之也,因物而迁,迷而不悟,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二程遗书》卷二五),“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同上,卷十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史松龄

2020-04-01 · 诗词歌赋、历史文化、教育知识
史松龄
采纳数:1366 获赞数:935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源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地步,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0-04-01
展开全部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汉语成语,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基本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分解解释
格物: 〈书〉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
致知: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2]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djxk
高粉答主

2020-04-0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5万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5075万
展开全部
它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