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忙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食物与美国食物的不同,谢谢啦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餐上菜顺序应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
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中餐加盐,为什么只是少许?因为各人口味不同,所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如果菜谱里硬性规定加几克盐,也许上海人就觉得咸,河北人就觉得淡。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酌量加减,中餐菜谱给予做菜人极大的授权,可等菜端上桌了,吃菜的人就没得选了,咸淡你都得认,即使再淡,你也不好意思加盐,除非是在你自己家,否则有不满意主人家的菜之嫌;而西餐菜谱,会根据菜和肉的多少,明确告诉你加几克的盐,所以西人厨房还有天平,量杯量匙再加上天平,是不是象试验室?这些看起来有些可笑的东西,对於做菜的人,却极具操作性。即使你口味重,反正餐桌上一定会有小盐瓶和胡椒瓶,你自己想加尽管加。如果把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想成一对权利和义务对应的主体,那么在中餐和西餐里,他们二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一样的。在中餐里,做饭的人,有加这种主料、调料还是那种主料、调料以及加多少的大权在握,吃饭的人只有吃还是不吃以及吃多少的自由,火锅是个例外,食客可以自选,也许因为火锅是舶来品?在西餐里,很多菜,所谓做饭的人根本就没有烹制,只是把各种蔬菜切切摆摆,放进盘里,胡萝卜一堆,芹菜几根,黄瓜数段,然后调料倒在一小碟里,就上桌了,吃饭的人爱怎么排列组合自己的那盘儿菜,加不加调料,加多少,就全是自己的事儿了。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西人做吃的,喜欢加糖,尤其是甜点。糖的量经常是和面粉的量差不多,看得你胆战心惊,这么多糖都要到肚子里啊?他们把甜点做得美仑美奂,吃的时候用鼻子轻轻嗅一嗅,来一句拖长的嗯,一副甜蜜陶醉的样子,叫做“一片天堂 (A PIECE OF HEAVEN) ”。岂止是吃的,喝的也喜欢加糖,咖啡里加糖,茶里也加糖。所以西人觉得你可爱,就甜心 (SWEETIE) 、蜜糖 (HONEY) 叫个不停。他们不但长了甜蜜的牙齿 (SWEET TOOTH) ,能吃甜的食物;还长了甜蜜的嘴巴,能说甜的话语。
其实西餐可比中餐好做多了,包括刚刚提到的甜点。面粉、糖、黄油等各种成分都明确标明了几克几勺几杯,甚至用到鸡蛋时,连鸡蛋的大小都会说明。勺的尺寸也有明确标准,小一点的勺是茶匙,大一点的勺是桌匙。烤的温度和时间也明确规定好了多少度多少分钟,量杯量匙一买,就可走马上任你家的烹饪官;而要想做好中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算你买了菜谱,照着菜谱操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菜谱不会告诉你多少盐是少许,多大的火是大火,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感觉去琢磨、体会,中餐似乎也和中国人一样,暗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机。
▲人们买东西一般都喜欢看产地,意大利的鞋子和衣服就是受欢迎。讨论中餐、西餐,也让我们看看它们的产地,中餐产自中式厨房,西餐产自西式厨房。西式厨房一般来说是开放式的,蔬菜的做法不是凉拌就是煮一煮,肉和面点的做法不外乎就是腌一腌,送进烤箱。偶而油炸食物,也有专门的炸锅,西式厨房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些西式厨房,还有沙发、桌子、电视、电脑甚至展览精美瓷器的柜子,奢侈一点的,还有壁炉。沙发是为陪伴做饭的人准备的,大家可以慢慢聊;家人可以在桌子边吃个简单的早餐,孩子也可以在桌子边做作业或玩游戏;主人可以边做饭边看看电视甚至上上网,查个菜谱什么的;柜子里的精美瓷器既养主人的眼,也养客人的眼;再加上壁炉,仿佛你可以在厨房里永远地待下去。而中式厨房,煎炸烹炒,充满了硝烟,就象一个战场,人们急急地冲进厨房,只是为了急急地把这顿饭做好。如果不是为了做饭不得已,谁喜欢在油烟中逗留呢。总之,中餐西餐烹饪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中式西式厨房功能的不同,中式厨房的功能仅仅是厨房,也许更象一个伙房;而西式厨房的功能却不仅仅是厨房,包括了一部分客厅、游戏室、家庭房甚至办公室的功能,是家庭的真正中心。
▲似乎西餐的制作和平一些,没有煎炸烹炒,没有鸡鸭鱼的任人宰割,即使有血腥,也不在你眼皮底下,你买回来的只是分不清鱼种的鱼块,甚至螃蟹都有可能是已经煮熟的,你能做的也就是不动神色地把它们放进烤箱或炸锅;而中餐似乎暴力多了,刀光剑影中完成了鸡鸭鱼肉的宰杀和切割,煎炸烹煮一番折腾后热乎乎的食物上桌,大家就是要品尝食物的鲜美。但做完以后,开吃的时候,西餐用的餐具却是刀叉之类的工具,中餐的餐具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只小竹棍 ---- 筷子。西餐的餐具是不是比中餐的暴力一些。
▲中餐和西餐其实都很讲究吃饭的气氛,只是讲究气氛的道具不同。
▲西餐讲究气氛用的是风景和器皿。好餐馆一般选在美丽的山顶、公园或市中心高楼的旋转顶层,所以有“吃风景”的说法。女士先生穿着漂亮的礼服,优雅地步入餐馆,装扮得体的侍者把你带到你的位子,桌上的杯子也许就有红酒杯、鸡尾酒杯、茶杯、咖啡杯和果汁杯的区别,刀叉也有切鱼、切肉、切黄油和切面包等等的区别,各种精美餐具盛的食物从餐前点心到汤再到主菜最后到甜点,一道一道慢慢来,半点马虎不得,人们在烛光中边吃边隅隅私语。
▲而中餐的气氛是用味道和参与来调动的。中餐的好餐馆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也许餐具没有那么精美,也许厅堂没有那么堂皇,可人家靠的不是这些,人家用味道去征服世界,想要征服你的心,先征服你的胃。中餐的饺子是最能体现参与的食物之一,过年包饺子,就是一边擀皮,一边包,一边聊,好象把离情和关爱都包进去了,这年才过得象个年了。
▲吃中餐时大家围桌而坐,夹着同一个盘子里的菜,热情一点的主人,还会帮你把菜夹到你的碗里,显得是那样得亲热,一起吃完一顿饭,交情就不一样了;而吃西餐时,每人一个盘子,连到饭馆点菜,也是各点各的,一起吃了一顿饭也象没吃,连菜的味道都没法交流,因为有可能你吃的是牛排,他吃的是大虾,所以吃西餐很难吃出亲近感来。
▲中国人夸人菜做得好,一般会说,你的菜做得真棒,赶上饭馆的水平了,而西人广告自己食品好,却说就象家里做的一样 (HOME MADE) 。
▲其实中餐和西餐里有许多相似的东西,尤其是意大利餐和中餐颇有相似之处。有人说是因为马可波罗把馅饼和面条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才有意粉 (PASTA) 和比萨饼 (PIZZA) ,不管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有多高,反正意粉和面条颇有近亲之嫌,只不过意粉是用鸡蛋和面,而面条是用水和面,而且意粉也有长得象馄饨的东西;而馅饼和比萨的区别就是一个馅在里面,一个馅在外面。
中餐和西餐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可以去改造中餐,影响西餐。用墨西哥卷饼做馅饼的皮,方便又好吃。我前一阵还把皮蛋和 AVOCADO 拌在一起,别有风味。
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中餐加盐,为什么只是少许?因为各人口味不同,所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如果菜谱里硬性规定加几克盐,也许上海人就觉得咸,河北人就觉得淡。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酌量加减,中餐菜谱给予做菜人极大的授权,可等菜端上桌了,吃菜的人就没得选了,咸淡你都得认,即使再淡,你也不好意思加盐,除非是在你自己家,否则有不满意主人家的菜之嫌;而西餐菜谱,会根据菜和肉的多少,明确告诉你加几克的盐,所以西人厨房还有天平,量杯量匙再加上天平,是不是象试验室?这些看起来有些可笑的东西,对於做菜的人,却极具操作性。即使你口味重,反正餐桌上一定会有小盐瓶和胡椒瓶,你自己想加尽管加。如果把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想成一对权利和义务对应的主体,那么在中餐和西餐里,他们二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一样的。在中餐里,做饭的人,有加这种主料、调料还是那种主料、调料以及加多少的大权在握,吃饭的人只有吃还是不吃以及吃多少的自由,火锅是个例外,食客可以自选,也许因为火锅是舶来品?在西餐里,很多菜,所谓做饭的人根本就没有烹制,只是把各种蔬菜切切摆摆,放进盘里,胡萝卜一堆,芹菜几根,黄瓜数段,然后调料倒在一小碟里,就上桌了,吃饭的人爱怎么排列组合自己的那盘儿菜,加不加调料,加多少,就全是自己的事儿了。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西人做吃的,喜欢加糖,尤其是甜点。糖的量经常是和面粉的量差不多,看得你胆战心惊,这么多糖都要到肚子里啊?他们把甜点做得美仑美奂,吃的时候用鼻子轻轻嗅一嗅,来一句拖长的嗯,一副甜蜜陶醉的样子,叫做“一片天堂 (A PIECE OF HEAVEN) ”。岂止是吃的,喝的也喜欢加糖,咖啡里加糖,茶里也加糖。所以西人觉得你可爱,就甜心 (SWEETIE) 、蜜糖 (HONEY) 叫个不停。他们不但长了甜蜜的牙齿 (SWEET TOOTH) ,能吃甜的食物;还长了甜蜜的嘴巴,能说甜的话语。
其实西餐可比中餐好做多了,包括刚刚提到的甜点。面粉、糖、黄油等各种成分都明确标明了几克几勺几杯,甚至用到鸡蛋时,连鸡蛋的大小都会说明。勺的尺寸也有明确标准,小一点的勺是茶匙,大一点的勺是桌匙。烤的温度和时间也明确规定好了多少度多少分钟,量杯量匙一买,就可走马上任你家的烹饪官;而要想做好中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算你买了菜谱,照着菜谱操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菜谱不会告诉你多少盐是少许,多大的火是大火,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感觉去琢磨、体会,中餐似乎也和中国人一样,暗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机。
▲人们买东西一般都喜欢看产地,意大利的鞋子和衣服就是受欢迎。讨论中餐、西餐,也让我们看看它们的产地,中餐产自中式厨房,西餐产自西式厨房。西式厨房一般来说是开放式的,蔬菜的做法不是凉拌就是煮一煮,肉和面点的做法不外乎就是腌一腌,送进烤箱。偶而油炸食物,也有专门的炸锅,西式厨房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些西式厨房,还有沙发、桌子、电视、电脑甚至展览精美瓷器的柜子,奢侈一点的,还有壁炉。沙发是为陪伴做饭的人准备的,大家可以慢慢聊;家人可以在桌子边吃个简单的早餐,孩子也可以在桌子边做作业或玩游戏;主人可以边做饭边看看电视甚至上上网,查个菜谱什么的;柜子里的精美瓷器既养主人的眼,也养客人的眼;再加上壁炉,仿佛你可以在厨房里永远地待下去。而中式厨房,煎炸烹炒,充满了硝烟,就象一个战场,人们急急地冲进厨房,只是为了急急地把这顿饭做好。如果不是为了做饭不得已,谁喜欢在油烟中逗留呢。总之,中餐西餐烹饪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中式西式厨房功能的不同,中式厨房的功能仅仅是厨房,也许更象一个伙房;而西式厨房的功能却不仅仅是厨房,包括了一部分客厅、游戏室、家庭房甚至办公室的功能,是家庭的真正中心。
▲似乎西餐的制作和平一些,没有煎炸烹炒,没有鸡鸭鱼的任人宰割,即使有血腥,也不在你眼皮底下,你买回来的只是分不清鱼种的鱼块,甚至螃蟹都有可能是已经煮熟的,你能做的也就是不动神色地把它们放进烤箱或炸锅;而中餐似乎暴力多了,刀光剑影中完成了鸡鸭鱼肉的宰杀和切割,煎炸烹煮一番折腾后热乎乎的食物上桌,大家就是要品尝食物的鲜美。但做完以后,开吃的时候,西餐用的餐具却是刀叉之类的工具,中餐的餐具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只小竹棍 ---- 筷子。西餐的餐具是不是比中餐的暴力一些。
▲中餐和西餐其实都很讲究吃饭的气氛,只是讲究气氛的道具不同。
▲西餐讲究气氛用的是风景和器皿。好餐馆一般选在美丽的山顶、公园或市中心高楼的旋转顶层,所以有“吃风景”的说法。女士先生穿着漂亮的礼服,优雅地步入餐馆,装扮得体的侍者把你带到你的位子,桌上的杯子也许就有红酒杯、鸡尾酒杯、茶杯、咖啡杯和果汁杯的区别,刀叉也有切鱼、切肉、切黄油和切面包等等的区别,各种精美餐具盛的食物从餐前点心到汤再到主菜最后到甜点,一道一道慢慢来,半点马虎不得,人们在烛光中边吃边隅隅私语。
▲而中餐的气氛是用味道和参与来调动的。中餐的好餐馆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也许餐具没有那么精美,也许厅堂没有那么堂皇,可人家靠的不是这些,人家用味道去征服世界,想要征服你的心,先征服你的胃。中餐的饺子是最能体现参与的食物之一,过年包饺子,就是一边擀皮,一边包,一边聊,好象把离情和关爱都包进去了,这年才过得象个年了。
▲吃中餐时大家围桌而坐,夹着同一个盘子里的菜,热情一点的主人,还会帮你把菜夹到你的碗里,显得是那样得亲热,一起吃完一顿饭,交情就不一样了;而吃西餐时,每人一个盘子,连到饭馆点菜,也是各点各的,一起吃了一顿饭也象没吃,连菜的味道都没法交流,因为有可能你吃的是牛排,他吃的是大虾,所以吃西餐很难吃出亲近感来。
▲中国人夸人菜做得好,一般会说,你的菜做得真棒,赶上饭馆的水平了,而西人广告自己食品好,却说就象家里做的一样 (HOME MADE) 。
▲其实中餐和西餐里有许多相似的东西,尤其是意大利餐和中餐颇有相似之处。有人说是因为马可波罗把馅饼和面条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才有意粉 (PASTA) 和比萨饼 (PIZZA) ,不管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有多高,反正意粉和面条颇有近亲之嫌,只不过意粉是用鸡蛋和面,而面条是用水和面,而且意粉也有长得象馄饨的东西;而馅饼和比萨的区别就是一个馅在里面,一个馅在外面。
中餐和西餐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可以去改造中餐,影响西餐。用墨西哥卷饼做馅饼的皮,方便又好吃。我前一阵还把皮蛋和 AVOCADO 拌在一起,别有风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