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一)几经周折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这第一条探沟刚刚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重要信息:城墙上刻有“隧道门”三字。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第二条沟并没有像第一条沟那么顺利,不仅发现了隧道门,还找到了砖隧道。考古队连续挖了一个月,除了土,什么都没发现。然而,沟已经挖了这么深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二)地宫入口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直到1957年5月,考古队才最终找到金刚门,打开进入地宫的大门。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时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毕竟,没有成熟技术作为支撑的发掘,无疑是对帝陵最大的破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bai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在挖掘长陵时由于技术经验的不足,转而选择挖掘城墙上有一道断痕的定陵宝城。挖掘定陵时遇到很多指引的情况下,才得以找到陵墓入口。
一、陵墓入口的重要性
历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最终被盗墓贼放弃。墓道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宝库的最后一把锁。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上直接下铲,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
二、转向挖掘定陵
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上直接下铲,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但是长陵的地宫入口一直没有被找到,考古队决定先找一个稍小的坟墓进行试掘,等有了经验后再挖掘长陵。考古队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
三、定陵的挖掘与发现
考古队把定陵当作试掘目标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定陵宝城上的城砖有部分塌陷,出现了明显的裂缝,考古人员认为这里就连接着定陵地宫的入口。于是考古队决定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试探性的挖掘。1956年5月,定陵的试掘工作开始。考古队顺着裂缝挖掘了仅仅一米深,就发现了刻有“隧道门”的石砖。经过几周的挖掘,伸向宝城深处的隧道被发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雨季来临,时断时续的挖掘工作进入僵局,因为很久没有新的线索,考古队情绪低落。但就在这时,一块刻字的小石碑被发现了,疑似大约是指示了距离金刚墙还有十六丈深。
一直等到第二年,考古队才挖到了金刚墙所在处,发现了那个著名的梯形开口,即四百多年前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偏巧拆砖的时节总是电闪雷鸣,雨水却不大,搞得人心惶惶。经过谨慎的拆砖,缺口最上面的几层砖被卸了下来。考古人员几经试探后钻了进去,并找到了地宫的大门。这是用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的。考古队继续向前就发现了白石雕刻的帝后座椅以及祭祀器皿万年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