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
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人性简单一点说,就是人具有的本性,或者叫本来面目。从哲学角度看上看,人性具有双重性。人性本善是主要方面,是大前提不容置疑。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去看,人性也有非善的一面,当然这是次要方面,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简述如下:
第一,人性善是人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人性的善与恶问题,自古以来文学界,史学研究的一些顶尖人物,一直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无论怎样争论儒家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无论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上讲,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史的。
一个人从生下来对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一点一滴从无到有。人性本善否无须纷争,可以搞一道问答题,争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问一下一个人愿意做好人,还是愿意做恶人。愿意做善事,还是愿意做恶事。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多数人,回答应该是做好人做善事。
这种相信并非主观臆断,因为好与善是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企盼和追求的。除个别例外者,没有人想做恶人办坏事。光明与正义公平与公正,是人类社会一直为之奋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这些充分说明人性本善,而不是相反。人性善是人类社会中的主流是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能量。人们通常所说的主流社会,基本是指那些人性善良的人和事。
第二,人性非善良的的一面,是每个社会成员中的次要方面。凡是都有两重性,没有完全的是也没有全部的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叫自玉微瑕。就一个善良的人而言,也有他的两面性。善良是主要的绝对的,非善良的一面是次要的相对的。
这种非善良的一面,主要表现比如,见到坏人坏事,不能大胆当面指责,义不容辞地前去制止或阻止。这些人他们对恶人恶事,在善良心态作用下也是义愤填膺,恨之入骨。那么为什么又不敢大义凛然站出来,义正言辞地去声讨,原因是怕因此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遭到无辜的报服。
从人性本善的角度上看,应属非善良的方面。或者叫有私心甚至叫自私。这种非善良的一面,也是他们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或吸取一些负面影响因素所致,不是先天固有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良环境带来的。这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行为,归结为人性非善良的一面。
通过分析可知人性善良,是每个社会成员中的人格主体。客观的去看也有非善良的部分,但是少量的可以忽略的。不能因为大千世界上,云云众生的人海里,出现几个恶人做了几件坏事,就片面地认为人性本恶,或者说恶人太多,甚至草木皆兵思思认识上,时时处处人为设防,唯恐不慎恶人就会危害自己,这种想法可以说是“杞国无事忧天倾”。把人性次要的非善的小事,当成大事所趋的潮流问题去识,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了。对人性本善不管你歌颂还是怒骂,是贬低还是褒扬,是同意还是反对,她不会改变其符合自身运行规律的,否则这个世界不就变成了魔鬼地狱吗,这就是天道。谢谢邀请。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