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能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7月27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死了,他叫柴荣,39岁,是五代中最后一个中原王朝的后周皇帝。
柴荣原本就是一个有作为的英明领导,当上皇帝后定下的国策就是,先打!把周边都打怕了,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再养民富国,最后一统天下。
只是仗打到一半,突然患了急病,卧病在床,半年不到就去世了。
而柴荣任命的三位顾命大臣,虽然均为宰相,但只是五代时的文官,权力和影响力并不像太平王朝时的那样强大,更多的只是一个辅助功能。
真正掌握权力的,是领兵打仗执掌兵权的将领。
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将领,他姓赵,叫赵匡胤,也就是后世的宋太祖。
当时的赵匡胤是柴荣的副手,名义上的禁军首领。
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后,皇帝们开始明白,最强大的力量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于是花费巨大的精力培养中央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
老皇帝死了,对于新皇帝以及身边的顾命大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继位。
只有新皇帝坐上了龙椅,掌握了全国政权,权力的交接才算顺利完成,新皇帝才可以安心地当老大。
但是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上,参加的大臣们看到登上台阶坐在龙椅上的新帝时,少了往日的畏惧与尊敬。
因为新皇帝是一个7岁的小孩,身边只有一位妙龄少妇,符太后,显得势单力薄。
宰相们看着龙椅上的小娃,还有旁边的少妇,想着要顺利完成老皇帝交代的差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名义上的地位。把几个将军和他们的家眷摁在京师,相互制衡,来支撑到小皇帝成年。
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在这样的乱世,想要过太平日子是不可能的。
后周皇帝是个娃娃,而几个将军之间又争权不断,国家在这种动荡之时,周边的几个国家开始蠢蠢欲动,准备过来抢地盘。
公元960年正月初二,正是传统的新春佳节,百官们都在放假。边关却传来紧急战报,契丹的辽国联合北汉,一起进攻后周的两个重要城市,镇州和定州。
当时从边关赶来送信的士兵说,北汉和辽国同时进攻,边防压力非常大,后周部队快要抵挡不住,请求禁军急速支援。
但是在派谁领兵的问题上,宰相们出现了争执。
理论上,应该派赵匡胤,毕竟他是禁军老大,但是他要是领兵出了京城,再回来可能就要逼宫,自己做皇帝了,毕竟后周也是抢来的地盘。
后周的第一代皇帝郭威。原本是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因起兵反叛,而留在京师的儿子以及柴荣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
后周建立后,柴荣重新娶妻生子,才有了后周的第三任皇帝,柴荣7岁的四儿子。
然而在当时的朝廷里,除了和皇室家族的关系户,其他朝臣对于谁当老大坐龙椅,其实并不特别关心。
因为这么大的地方总要有人管理,而这些朝臣已经属于业务上的熟练工。
皇帝虽然换了,但业务还得进行,他们还是可以依旧坐在自己原先的位置,甚至有些朝臣为了将来能有个更好的前程,还会巴结新领导。
而这时候的赵匡胤在军师赵普的策划下,在外积极联络义社十兄弟,在内待在京城足不出户,假装表现良好。
于是,在百官的拥护下,赵匡胤领兵出征了,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继位为帝。
出奇的是,赵匡胤的大军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也没有遇到什么反抗,除了将小皇帝从龙椅上赶下来,送往房州,就是湖北的房县,其余官吏赵匡胤一个也没动。
当宰相的继续当宰相,当大臣的继续当大臣,依旧是一番歌舞升平。
这样造反的概率几乎就成0。
柴荣根本就没往哪儿考虑。
就像朱元璋,真的想要让儿子没法得天下,就不说杀,就是最轻也该是将领调动,让他们手下将领互换互调每一个都进京授予密旨,所有要职副将军必须全族接进京,国家恩养起来。这样谁敢造反?也没几个将军疯了跟着他儿子造反,还不如跟着他孙子,省的死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