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子百家争锋,儒家能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什么?
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儒家思想被尊重了两千多年,这是与时代同步的结果。
在先秦时期,数百个思想流派相互争鸣。看似热闹,其实统治者只对少数几个流派感兴趣,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谋略家等。在秦朝统一之前,谋士、法家、战略家很受欢迎,因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吞并的需要,统一的需要。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继续用法家治国。他只传了第二个皇帝,国家就灭亡了。可见,治世的思想不适合治理天下。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立即抛弃了打天下的思想,有利于新生国家恢复的道家思想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正统的思想。西汉武帝时期,道教帮助统治者度过了建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时期,国力日渐增强。这时,由于缺乏闯荡江湖、调和社会矛盾的能力,道教思想被汉武帝抛弃。
这时,大儒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优秀思想,将儒家思想打造成治世的新思想。他相继回答了皇帝的三个建议,即历史上著名的 "天人三策"。他提出的 "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 "等新理论,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随后,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后来,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等大儒发扬光大,培育了儒家思想,使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有起伏,但始终处于统治思想的前列。
孔子的思想是“述而不作”,即传承历史和文化。其保守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包容,因此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得以不同程度的得以保存。以至于在中国是三教共存(儒释道),多种宗教和平共处各自发展局面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普世价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