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中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的对联最开始是起源于古代的悬挂桃符的习俗,是用来驱鬼驱邪的。这种习俗曾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桃符上写着“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人的名字, 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最开始出现在以《山海经》为基础的上古神话中,能制伏恶鬼。人们为了驱鬼避邪,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也只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个名字的。
可能有人觉得太过单调,直到后蜀时期一国之主孟昶在公园964年除夕在自己卧室的门上提上了一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一句词,这幅题词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春联的词句也开始多种多样,写上各种对新日子的祝福和桃符上的二位门神一并贴于门上作为成组的对联流传至今。
到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在宋代对联已经是非常普遍,但是也可以看出仍然叫春联为“桃符”。
再后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打理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写上衣服春联贴在门上,她亲自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的观赏。并且在当代,文人们也跟随风尚,拿提对联当成文雅乐事,平时喝酒对诗对的也是对联。
对联的词句从历代的诗歌发展而来,至今还是传承着古诗歌的用词,而并没有同化与现代汉语。它的艺术特点也就是跟古代诗歌一样,要求工整对仗平仄,它所显示的是一种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对联中除了春联,喜联,还有挽联。所有对联一定要有上联,下联和上联组成,缺一不可。此外我国的对联文化经过传承与宣扬也逐渐被其他的一些国家采用,比如韩国,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也都有对联,只不过在韩国日本他们通常用白色的纸写上简单的祝福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不管被谁采用,它的起源还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