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失败呢?
诸葛亮北伐失败,虽说是实力导致,因为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因此当诸葛亮北伐,遇到司马懿坚守不出比拼内力时,自然谁弱谁败。但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因他对三种聪明人施以大恩,结果非但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还反受其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此问题,看看到底是哪三种聪明人。
其一: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有些人聪明,是因其敏锐,却从不表现在说辞之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如司马懿就是这类行动派的敏锐聪明人。相反,另一些敏锐的聪明人,却只表现在他的说辞中,代表人物就是马谡!所谓夸夸其谈的聪明人。
这类人是聪明外露,因为他能说,会说!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很高兴。但问题是如何攻心呢?恐怕马谡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因为通常这类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他只有理论却无实践。倘若让他在实践中撞几次南墙,恐怕也就明白为何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闭嘴,明白了现实有多骨感!
但可惜诸葛亮却忽略了这一点,在第一次北伐时,开局一片大好局面下,派马谡守街亭——这堪称是施以大恩了。倘若马谡守住了,那么他诸葛亮接班人的地位也就巩固住了。
哪料马谡到了街亭后,一遇实际问题,立刻暴露出了其夸夸其谈的本质,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遭到致命打击,而被迫退兵。
所以,对夸夸其谈的聪明人,大恩不可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遭受损失,或用人失败,就是因被对方的言辞中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却忘了那都是空中楼阁!是骡子是马,还是应先拉出来溜溜为好。
其二: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所谓:高度成就格局!一个人站得高,眼界广,自然格局就大。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人。但哪料他却重用了一位格局小的人,这便是杨仪。
诸葛亮对杨仪可算是有大恩的。在斩掉马谡后杨仪顶替了上来。显然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教训,杨仪是一位能干实事的人,粮草调度等杨仪做得井井有条,让诸葛亮非常安心。
可杨仪却只盯住宰相位置,一门心思的想在诸葛亮死后接替。因而导致了他跟另一位实力派人物魏延的矛盾,简直不可调和。以至于连孙权都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须知魏延是将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刚直容易得罪人。可杨仪却是铁了心要顶替诸葛亮的人,面对魏延这样的将军,若他格局大一点,也绝不会跟魏延斗得死去活来。这堪称是拉低自己身份的事,所谓:宰相肚内可撑船。
果然被孙权言中,诸葛亮死后,杨仪统领三军撤退时跟魏延的矛盾爆发,不但杀掉魏延,还诛杀了其三族。致使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最后杨仪自己也没落下好结果。
所以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因为在这类聪明人的眼中,只有那些蝇头小利,根本看不到后面无尽财宝!现实中也是如此,天天就知道钻营的人,岂能有非凡见识和宰相般度量?对他们施以大恩,就等于给了他们排除异己的机会,最终也许连你好容易搭建起了台子,他都能拆掉!
三:无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一个人再聪明,倘若没有担当意识,那就如墙头草一样,轻则是自私自利,重则意味着极有可能背叛。诸葛亮恰恰对这样的一位聪明人,施以大恩,此人便是廖立。
诸葛亮推荐他时,曾对刘备说:廖立的才华跟庞统一样。刘备自然要重用。把长沙太守的位置给了廖立,哪料吕蒙偷袭荆州时,一份信过来就吓得廖立扔掉长沙,撒丫子逃回了西川。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处罚他,廖立从此不再被重用。哪料这反而让他恼火万分了。在刘备死后,他认为自己的名气仅排在诸葛亮之下,为何还活得这么憋屈?于是开始大肆攻击刘备、关羽、蒋琬……
这下诸葛亮急眼了:我对你够恩惠了,你怎么就不说,自己没有担当,轻易丢失长沙那事呢?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贬了廖立。
但此事,却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别忘了诸葛亮曾言: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如今都要北伐了,“庞统”没见着,却发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好,威望也罢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没有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现实中照样也是如此,所谓的“大恩养仇人”,其实就是在指这类无担当的聪明人。
所以倘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三类聪明人,还是警惕些为好,免受其害!
内因:蜀汉的综合国力基本被魏国碾压,不管是土地,粮食,还是人口,军队。诸葛亮的北伐基本是以卵击石,不太可能会成功。
外因:魏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当然还有司马懿那样善守之人,和诸葛亮棋逢对手。另外,此时吴国的国力也平平了,夷陵之战对两国的消耗确实挺大的,吴国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斗抗曹魏上。再者,辽东等势力对魏国的压力也小。